加载中 ...
首页 > 理财 > 房产置业 > 正文

买台车回家过年风光?今年还真没这个钱了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12-24 16:05:35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菜导有一个朋友,从前年起就开始念叨着要换车,天天跟我嘀咕着哪个牌子的车不错,哪个牌子又出了新款。结果一晃2年过去了,今天看他发了个朋友圈,发了张车子在保养的照片,配的文字是:

菜导有一个朋友,从前年起就开始念叨着要换车,天天跟我嘀咕着哪个牌子的车不错,哪个牌子又出了新款。

结果一晃2年过去了,今天看他发了个朋友圈,发了张车子在保养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再战两年吧,反正也没啥毛病。

我也没好直接问为啥看了2年还没换车,这答案不是明摆着嘛,人艰不拆,何必呢?

菜导这个朋友的情况,其实也就是这两年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历经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销量第一、保有量第二的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也达到179辆,超过世界千人汽车保有量平均170辆的水平。

但从去年开始,汽车行业也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开始面临销量滑坡和利润下降的困扰。高速增长不再,“寒冬”开始肆虐。

这个情况不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一代人正在经历的“转轨”挑战。

1

天天听菜导分析理财市场动向的菜友们可能都知道,这几年金融圈的关键词就是“破刚兑”、“去杠杆”、“排风险”。

之所以要破刚兑,就是因为监管知道过往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很难再持续下去,那些能被高增长掩盖的风险,早晚都得暴露出来,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应对。

之所以要去杠杆,就是因为上面明白过往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和刺激来推动的,到底有多少产业真的具备了相当的硬实力,还真不好说。

排风险就更不用说了,这两年,市场上有些雷的引爆都可以算得上是监管有意为之,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看,似乎又是没办法的办法。

虚胖不叫壮,遇寒必定死,所以不如提前来刺破一些该破的,推进高质量的转型,狠抓新动能的塑造,不然还真不一定能平稳度过“中等收入陷阱”。

把这三个关键词套到汽车行业,其实也是一样的。

破刚兑就像这两年汽车市场的品牌退出和重组潮。

以前高速增长的时候,是个人都能造台车出来圈钱,是个牌子就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但这两年,不仅是力帆、双环这样的国产中低端牌子销声匿迹,铃木和菲亚特这些洋牌子也玩不下去了,先后退出中国市场。

去杠杆就是国家逐渐收回了各种对汽车生产厂商和消费市场的保护、刺激政策。

尤其新能源领域的补贴退坡,让一大堆混吃等死的车企现出了原形,特斯拉作为首家外资独资汽车品牌成功落户上海,更是给了国内各大品牌极大的竞争压力。

排风险其实跟金融市场领域密切相关,与车贷有关的信贷领域,这两年一直都是被重点整治的对象,现在你想买台车,能选择的金融渠道虽然比以前少了很多,但至少都是正规可靠的。

2

按照上面的逻辑继续推演下去的话,接下来的汽车市场,必然会迎来一轮大逃杀。

一方面,那些指望国家会出台保护政策和减税降费手段刺激消费的车企,必将在这一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为它们总在指望“等、靠、要”,依旧留在旧时代的增长逻辑里出不来,所以它们的结局也会和这两年被警告、清退的某些金融企业一样,被扫进历史的故纸堆里。

另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经验,在汽车消费总量基本稳定,消费习惯日渐成熟之后,市面上一定会出现汽车品牌的大洗牌。

美国汽车市场,22个品牌占据了99%的销量,其中排名前9位的品牌,就已经瓜分了87.5%的市场份额。

而在中国汽车市场,排名前10的车企只拿下了6成不到的市场份额,剩下的一百多个大小车企,仍在激烈的竞争中指望“活下去”。

这个逻辑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对!就是菜导此前说过很多次的“存量残杀”,没有实力的品牌和机构,必然熬不过这一轮漫长的冬天。

这个逻辑不仅对汽车领域适用,也可以套到理财、房产、日化等所有和投资消费挂钩的行业。

最重要的是,某些此前不太起眼的“外来挑战者”,很容易借着这一波洗牌异军突起。

仅靠Model 3这一款车型,特斯拉11月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蔚来、小鹏和威马3家造车新势力销量的总和,在美国市场更是对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传统豪华品牌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这时候你再看看金融领域的动静,这边是工行宣布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了,那边是全球最大公募Vanguard与蚂蚁金服在国内官宣基金投顾业务了……

3

看到这,你可能要说了: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菜导怎么今天跟我聊起了汽车的事了,这跟理财投资有个毛关系?

确实啊,要不要买车要不要换车,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简单的消费选项罢了。手里有钱就买就换,手里钱不够就不买不换呗,管它汽车行业怎么兴衰,又不能让我多赚点钱。

但菜导上面这番推演背后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各位:时代变了,该换换思维了!

第一,就像那些混吃等死的汽车厂商在这两年的艰难处境一样。躺在高增长的红利下,闭着眼睛享受高收益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菜导发现,虽然已经科普过无数次了,但很多人一谈到理财,第一反应就还是“保不保本”、“收益有多高”、“有没有风险”。

但实际上,放眼全球国内外金融发展史,也只有中国市场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给理财人群提供几乎无风险的保本高收益产品。

虽然有长达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作为托底,但这归根结底是违背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属性的,本就是不可持续,且早晚要被打破的。

别以为过去两年的破刚兑+暴雷潮已经很痛苦了,如果还不能转换思维,更痛苦的还在后面。

第二,如果拿成熟汽车消费市场的品牌集聚度作为对照的话,目前我们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洗牌不是暂告一段落了,而是才刚刚开始。

所以才会陆续出现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才有各种非银金融机构的纠纷事件。类似的预警其实菜导此前也早就写过了,在这也不妨再重申一次:

未来1-2年时间里,还会有更多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暴露出自己的“裸泳”本色,大家在理财投资的时候,最好多留个心眼。

第三,跨领域竞争者和外来搅局者的涌入,会给我们的理财投资带来一些新的选择,但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有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除了菜导前面提到的蚂蚁金服,今年开始,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速度越来越快了。

外资持股金融机构的比例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放开、外资在境内设立金融机构分支的条件放开、包括沪股通、深股通在内的资本市场领域放开政策,也是层出不穷。

对于普通人来说,各种外资玩家的入场,肯定能给市场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能量,总体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识别能力,也有可能被这些精到骨子里的玩家们弄得团团转。

总之,汽车消费市场的寒冬,不过是整个经济环境大转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多数人只看到了大家都没钱买车换车了,但菜导则习惯性地带入到个人理财投资的情境。

毕竟如果不好好赚钱好好理财,哪里来钱买车呢?你说对不?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Cloud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