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智慧楼宇——绿色的智慧之心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7-18 12:00:43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智慧城市专题导语」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Patrick Geddes《进化中的城市》维

「智慧城市专题导语」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 Patrick Geddes《进化中的城市》

维基百科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无所不能认为,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

在全球智慧城市规划集群规划中,韩国“ U-City”计划、新加坡“智慧国计划”、日本政府以实现“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而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柏林的电动交通和节能住宅计划、法兰克福的“环城绿带”、“被动式住房”、“节电奖励”方案、维也纳的“市民太阳能发电厂计划”等规划继提出后也在探索着实践的路径,可见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空前的热情。

而智慧城市中的重中之重——智慧能源则是充分开发人类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在能源开发利用、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融汇人类独有的智慧,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从而呈现出的一种全新能源形式。

2017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56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项目开发方既有能源央企,也有民营资本和高等院校,内容涉及城市、园区能源互联网建设,企业大数据平台开发,分布式微电网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分时租赁等诸多种类。不难预想,此后“互联网+”智慧能源将给能源行业带来一场变革。

无所不能将立足于不同角度为行业追随者们解析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到底有多智慧。今天将以智慧楼宇——这个与人类最息息相关的场所作为开篇。

在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苏世民书院静静矗立。

这座由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教授主持设计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庄重的入口和雅致的内庭院颇具东方神韵,也融合了西式建筑风格。2013年,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先生捐赠1亿美元启动“苏世民学者”项目,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募资超过4亿美元。这座国际化学院正是该项目的结晶,其使命在于培养推动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全球未来领导者。

苏世民学院外景

与宏伟蓝图相匹配的,是苏世民书院领先的智能建筑解决方案。这座“未来的世界领袖们”的居住和生活之所,兼具建筑舒适度和对使用者健康的关怀。无论是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还是节能,都达到了LEED(美国绿色建筑认证标准)金级认证的严苛要求。同时,由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达到上述标准的前提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对复杂系统的布局安装,并考虑到未来使用维护的合理性。

施耐德电气是这一切的实现者,他们为这座绿色建筑提供的全套绿色解决方案中,包括楼宇能源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房间控制系统、视频控制系统、漏电火宅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面板开关、中低压及变压器、末端控制箱等智能楼宇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电气为苏世民书院这座智慧之所,匹配了两个“智慧的大脑”:智能楼宇管理平台(BM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二者结合,通过分布在书院各处的监测点,采集数据,加以分析,随时监控建筑内部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确保环境舒适的同时,实现对能源的监控优化。

苏世民书院内景

建筑与人

建筑是人类文化与科技的重要结合点。在公元前25000年,穴居人在岩洞壁上作画。有趣的是,或许因为居住环境太过粗糙,画的内容基本都是户外活动,极少涉及简陋的“室内”。而16000年前的冰河时代,人们用猛犸骨架和猛犸皮搭建帐篷,度过了严酷的冰河时代;在猛犸灭绝之后,人类接连迎来了两次建筑材料的突破:树枝和泥砖,这些材料甚至沿用至今。

人对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要求在不断进化,更新的材料,更坚固的建筑方式,更人性化和环保的居住方式不断刷新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在公元前能住上带热水管道的舒适别墅已经相当幸福,但古罗马人一定不会想到,现代化的房屋对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控制会如此精准;而中世纪功能齐全的高大城堡里的国王们,虽然能燃起数以千计的蜡烛,照亮大厅,通过遍布上下的传声筒发出指令,但恐怕难以想象通过手机就能控制整个建筑的科技奇迹。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德勤总部大楼The Edge,被彭博社评价为“全世界最智慧的建筑”。这栋建筑的智能化超越了古罗马人和国王们所有最大胆的幻想,甚至令无数当代建筑也望尘莫及。宛如水晶方糖的外立面中,The Edge的节能实现了一个奇迹:自身产生的能源达到其能耗的102%,能源净消耗为零。这也让其BREEAM-NL评级为98.36%,成为全世界可持续性最佳的办公楼宇。分布在外立面南侧和屋顶的欧洲最大太阳能光电板阵列功不可没,但管理这些清洁能源的施耐德电气SmartStruxure™楼宇管理系统(BMS)才是大楼的智慧中枢。

德勤The Edge外观图

SmartStruxure是一款开放、交互式的解决方案,能够使The Edge的设施管理者对来自楼宇和IT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监视、测量和控制,进而确保责任落实以及员工的舒适度与满意度。The Edge采用了施耐德电气多种集成式设施管理与能源解决方案、配电系统、IT基础设施、控制设备以及“电力监测专家”软件,能够实现对关键楼宇数据的实时访问。与此同时,The Edge大厦通过监测办公楼层的人员数量,人员出入的状态,办公位的光线照度,湿度和温度都被小范围的进行调节,并且所有的调节端都被整合进了手机APP。这让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非常满意。

理想结合现实

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未来还有更大挑战。据统计,2014年全球城镇人口39亿,到2020年将增至63亿,人口城镇化将促使楼宇电力消耗总量占比由目前的53%提升至2040年的80%;同时,由于楼宇生命周期成本的3/4源于运维,可以预见30%-50%的节能增效潜力有待发掘。

绿色建筑已成为热门话题,但普遍的认知是,科技会解决一切问题。但这并不准确。日前,施耐德电气在上海发布了面向楼宇市场的EcoStruxure,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能效中心总监孙靖在谈到节能时认为,人的使用习惯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与被动节能技术同样重要。而施耐德电气着眼于平台建设,将基本的逻辑设置为未来的持续改进,助力可持续发展。

能够得出这样的逻辑,得益于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楼宇行业的深厚功底。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服务超过100万座楼宇,在这个领域积累了非常专业的知识和大量经验。孙靖认为,在海量数据之外,了解行业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而非让数据成为冰冷的存储。简而言之,就是技术与运营经验的结合,通过IT+OT的方式,让数据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发挥作用,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建立经验和知识的储备仓库,为未来做好准备;同时,让管理者可以远程、集中管理大量资产。这正是符合施耐德电气最近热推的EcoStruxure的逻辑,层层创新,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应用、分析与服务,实现高效、可持续的智能化。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实践构想的绝佳场所。孙靖谈到,中国现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建筑,建完就结束了,缺少能效的持续改进。而苏世民书院则在不断经历全季节的高级调试,一步步优化,像苏世民书院这样的例子应该更多在中国绿色建筑领域出现,最终在中国,实现施耐德电气那个著名的愿景:需求翻倍,排放减半,实现4倍的效率。而EcoStruxure将通过数字化各个层级的服务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通过EcoStruxure吸引行业内更多的参与者,与施耐德电气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链,帮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