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深挖致贫根源,聚焦扶贫对象,精准施策帮扶——听,茨院乡脱贫出列的脚步声!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7-19 13:20:52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迈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我们还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真正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鲁甸脱贫战役中率先出列。”日前,记者到鲁甸县茨院乡采访时,正好遇上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迈向全面小康的新起点。我们还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真正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鲁甸脱贫战役中率先出列。”日前,记者到鲁甸县茨院乡采访时,正好遇上该乡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在安排今年精准扶贫冲刺任务时,乡党委书记罗发洪显得信心十足。

茨院乡是鲁甸县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的新建乡,全乡辖有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总人口10987户30114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达1279户3835人,是鲁甸县十二个乡镇中的贫困乡之一。近年来,该乡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以产业富村工程为引领,深挖致贫根源,聚焦扶贫对象,精准施策帮扶,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加到2016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15元。伴着脱贫攻坚铿锵的脚步声,1279户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出列指日可待。

易地搬迁“亮堂”了村民的心

“这辈子想都没想到咱农村人还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你看我这房子110多个平方,卧室有卧室、客厅有客厅,宽大明亮的窗户照得心里都是亮堂的。”说到易地搬迁,板板房村14组村民付弟巧就是收益户之一。她家原来住的是山脚下的土坯房,一家六口人住房拥挤先不说,关键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土房子实在让一家人受怕担惊。

“党的政策就是好,盖这房子仅国家扶持就有4万块,虽然自己也贷了点款,但早就还完了。不但孩子们读书不用愁,生活上还顿顿有米有面有猪肉。想起原来的苦日子,我都不好意思和你们讲,洋芋坨坨都吃不饱……”回忆起当年的困难日子,付弟巧有点儿难以言说,不过,脸上刚刚升起的一丝忧虑很快就被眼前的幸福美景冲散了。

其实,住进新房的付弟巧说心里“亮堂”的不仅仅是她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有她们房前屋后一条条光滑平坦的水泥路直接硬化到村民家门口。

“我们乡在整村推进项目上,五个行政村每村财政补助100万,其中50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乡实现了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100%,入户主干道硬化率达到80%以上,村民们几乎没有踩着泥巴烂路进出院落了。”茨院乡办公室主任孔令波介绍,全乡规划建设了15条36.5公里行政村到自然村道路、94条62.3公里村内主要道路,有效地改善了全乡道路交通条件,实现乡政府到行政村、行政村到自然村公路全覆盖。5个行政村都通生活用电、生活用水和广播电视及通讯,均有村级卫生室、完小、小超市和文化活动场所,村民生产生活困难全部得到解决。

产业扶持鼓起了百姓的腰包

房新了,路通了,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了。茨院乡结合当地实际,兑付362.7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放在全乡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以及特色产业,实现整乡脱贫走在全县前列。

该乡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特色农业帮扶政策,培育乡内特色产业,实现1.5万担烤烟收购目标任务,完成玉米种植8500亩,水稻种植计划4500亩,马铃薯9300亩,秋夏粮总产达8370吨。新植苹果园完成250亩,苹果提质增效改造1600亩,蔬菜种植全年20500亩,推广玉米杂交良种种植8500亩,杂交玉米新品种更换5500亩,粮食作物套种推广21000亩,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积极引导群众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为农民增产、增收、增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说到土地流转为百姓带来的实惠,茨院乡人人都会谈起坐落在昭鲁快捷通道上的“田院庄园”,该庄园占地1300多亩,投资达3000多万,集观光旅游、农家特色、绿色种植、民风民俗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庄园经营第一年就解决了当地8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就有46户建档立卡户。如今,他们算上土地流转的费用,一年每亩能有2.4万元的收入。

“总结生活经验,好像有这么一个规则,其实村民们越穷越不想动,日子越好过,反而越更懂得想办法去赚钱。思想觉悟也高了,驻村干部宣传的各项国家政策他们也能完全领会了。现在是不但种植逐渐走向产业化,养殖业也都没落下,抽空还要打零工,经济来源广,收入渠道多,一年下来不缺钱花。”孔令波介绍,今年上半年,全乡存栏5976头牛,生猪114978头,其中能繁母猪就达915头。羊存栏3545只,兔415只,禽108732羽,全乡肉牛、生猪、肉羊、土鸡等畜牧养殖业产值达3721万元。听着孔主任念叨的这些数字,看着茨院乡五个行政村的发展势头,一行人无不为当地的产业兴起与发展速度所兴奋。

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在边走边聊中,我们走进了茨院乡板板村第七村民小组石牛口自然村。整洁干净的柏油路两侧,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间隔有序,别墅式的农家庭院在石楠、紫薇、樱花、桂花、香樟等不同种类的绿化掩映下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群众阅览室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高标准建设的文化广场等景象跃入眼帘,从石牛口的至高点俯视整个村庄,在群山环抱、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魅力十足。

“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彻底改变了村民以往的陈旧陋习。生活垃圾不再随便乱扔了,大家都会主动运送到垃圾处理站,村里的街道都是分组包段,定时清扫的,党员干部都在带头干,我们咋好意思站着看……”村民容礼云说得兴高采烈。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地下铺的是污水处理管网,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要经过这里处理后才能排放。”板板房村支书刘杨敏指着我们的脚下笑着说。如果不是村支书这么说,我们还真想不到这地下还有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设备在运作。

经过刘杨敏的介绍,我们才明白,原来,每家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后,输送到这套地下装备,经过固杂物分离、厌氧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达标后再排放到小溪中,从而实现生活污水截污处理。这样彻底改变了以往村民们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等现象,让原本浑浊发臭的溪水变清,村民的生活舒心多了。

在茨院的采访中,村容村貌的彻底改观,百姓脸上的幸福笑颜,驻村干部的忙碌身影,各种产业报回的可喜数据等一处接一处的喜讯,让我们不仅感慨,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村出列、户销号并不完全代表贫困户真正实现小康,未来扶贫任务还很艰巨。下一步,我们的帮扶团队不撤、帮扶决心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帮扶工作不松,会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重视产业后续提升,促进扶贫销号户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最终目标。”说这话时,茨院乡党委书记罗发洪信心满满。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张宗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