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偷渡”进清华,高校与游客“双输”名校游咋成“躲猫猫”?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12 11:27:58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暑假来临,为一睹最高学府的风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常顶着烈日,排队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清华、北大校园。记者调查发现,在清华、北大校园附近,集结了一批五花八门帮助游客“偷渡”进

暑假来临,为一睹最高学府的风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常顶着烈日,排队几个小时才能进入清华、北大校园。记者调查发现,在清华、北大校园附近,集结了一批五花八门帮助游客“偷渡”进校园的商家,他们自称收取数十元费用,即可让游客不用排队就能入校园。对此,学校保安表示无奈,只能凭借经验拦截“偷渡客”。有一家四口藏身在快递车内,试图混入校园被保安拦下。

名校游原本应是件光明正大的事情,怎么就成“躲猫猫”了?

A

名校应如何共享?

这段时间,一条“一家四口坐快递车混进清华校园”的新闻广泛流传,折射出暑期名校游的现状。烈日炎炎,北大、清华等名校又成了游览胜地。看名校,考名校,参观者中最多的还是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背后折射的是普遍的名校情结。从体验教育的角度看,一次成功的体验,可能胜过十次无效的说教。通过带孩子感受名校风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与其说是名校迷信,不如说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

然而,与一些国外大学城相比,国内不少高校的空间承载力较弱,况且暑期还有不少师生在校工作学习,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有限开放。比如北大,团队进校只能预约,个人只能排队进入。如此一来,进校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给黄牛生意留下了空间。但即便限流,校园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仍然受到挤压,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小压力。就像每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总是因人满为患成了“樱花劫”,武大不得不为学生开辟专用通道。

优质资源永远稀缺,这是公理,无论升学还是参观,名校校门总比社会需求要窄。学校有苦衷,游客则有怨气:“凭什么不让自由进?北大清华可是全国人民的。”确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开支,最终由纳税人买单。但是,公立大学的公共性并不等于资源共享的任意性。如何平衡公立大学的公益属性和校园秩序,既顺应人们的参观诉求,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回到对大学本质的思考上来。大学何为?培养人才为上,输出智识为重。这也是名校被仰视的根本原因。一旦基本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对于全社会来说,就会因共享泛滥而变得不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人们说“北大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指向的不仅是游览北大的未名湖畔、清华的荷塘月色,更应是教育机会向普通人敞开以及知识产出的普惠。正因此,比有形的游览更有价值的,是无形的知识共享与智慧启迪。参观校园应该以充分保障教学秩序为前提,这也正是为了让全社会能够更好地共享大学的知识产出与心灵产值。

更应看到,名校游乐此不疲,反映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读懂深层需求,方能找到拓宽名校大门的钥匙。一方面,进一步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发力,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时不我待;另一方面,也需要名校能够进一步发挥网络公开课的功效,让没有围墙的校园能够为社会共享。比起有形的校园,这样的共享“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当这种共享变得唾手可得,名校的大门是否为游客拓宽,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B

藏身快递车,“偷渡”进清华,这一幕让人匪夷所思。于清华而言,虽没彻底关闭游客参观的大门,但从游客们“排队几小时进不去”的反映来看,清华允许进行校园的流量实在有限,大部分前来参观的人只能吃闭门羹。高校在上课期间“限流”维护校园宁静和教学秩序,自然无可厚非;可到了暑假,师生都放假了,游客又纷至沓来,此时是不是可提供更多的参观名额呢?

再者,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可通过实名登记、网上预约等方式来解决参观名额分配问题;仍然采用最原始的排队方式,也消耗了游客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成本。大家本怀着对清华的敬意乘兴而来,却排几小时队不得其门而入、败兴而归,恐怕对于清华的印象多少会打折扣。在城市博物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基本全面开放的当下,高校反成难入的禁区,这多少也有悖于大学应有的开放精神与包容气度。

当然,选择“偷渡”方式的游客,也应对自己不理智的行为进行反思。本来带孩子参观清华是想给孩子正面影响、励志教育,结果却教给了孩子漠视规则、花钱解决,还承担着一定安全风险,就算“偷渡”成功,恐怕也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绝对是得不偿失。其实,即便今日来晚了、进入参观无望,也有一些替代方案。如摸清规律、明日早一些来,又或与孩子在门口合张影,告诉孩子将来要考入清华、凭本事自己进去等。偷偷摸摸、投机取巧,是最下策。

“偷渡”进清华,偷渡者固然不对,但让人排队几小时进不去,也反映了清华的管理过于机械、呆板,可见,两方面都应反思。作为清华,应在维护管理秩序的前提下,给游客更多参观机会,并且让参观名额的分配更科学合理。作为游客,要始终记得,文明旅游、遵守规则。

C

名校游应该是“走心”的

其实,常看新闻的人都知道,暑期游客爆满早已是著名高校的常态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参观名校?其初衷至少可分为三种。一部分是情怀,圆梦嘛,对于当年差了几百分没考上的学校,如今有机会还是要一睹其风采;一部分是现场“教学”,清华北大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很多家长带孩子提前来感受一番、沾沾“学气儿”,其间也必然少不了“你看人家的学校”“等你长大了”等谆谆教导。还有就是,很多人慕名而来,但就是单纯看热闹的。

应该说,大学不是旅游景区,并且容量有限,制定限客措施也可以理解。不过,正因为名额有限,资源紧张,“迫使”一些有条件的人动起了歪脑筋。有的出钱摆平,为了省时省力地进入校园,选择向“黄牛”付钱;还有“佼佼者”如来自河南的一家四口,竟屈身于快递车中“偷渡”进校,也真是够拼的。不是说好带孩子来感受文化底蕴的吗?结果却是为达到目的偷偷摸摸、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手把手教孩子漠视规则、花钱走捷径,这样的人被称为“熊家长”也算客气了。

当然,有人或许会说,人家出此下策也是迫不得已,实属无奈。确实,北大清华的校门不好进,有人凌晨4点就来排队,有的在炎炎烈日下等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进场——人家好不容易来一趟,确实不甘心。但这就是不遵守规则的理由吗?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的一句话。其实对于名校游,假如不能得偿所愿,在校门口跟孩子来一句“等你考上清华就能进去了”,留点遗憾、留点期待,不也很励志、很正能量吗?

还有,如果进入校园,名校游应该怎么游?据记者现场所见,北大校园里有人随意攀爬、吸烟、坐卧草坪;清华校园里有游客把食品包装袋、纸巾等废弃物随手乱扔,附近环卫工表示,每天都有很多垃圾,能装满七八车。公允地说,很多游客参观名校时,心里是怀着敬畏,甚至充满神圣感的,言行举止都文明规范;但也确实有些人零食不停吃,怎么开心怎么来,完全把校园当成了“自嗨”的舞台……我想这些人除了差几百分考不上名校,连基本的行为规范都相差十万八千里。说到底,名校游应该是“走心”的,主打“内涵”的,你的涵养也要跟名校画风统一才行啊!

D

管理者应该换个思路

暑期是旅游旺季。向往首都北京和北大清华的外省孩子们也放假了,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渴望一睹名校风采,跟自己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来一次亲密接触,这非常正常,相信社会各界包括校方,都是能够以最大的善意加以理解的。清华大学暑期留校的一位李姓同学表示,并不反感那么多人来学校参观,觉得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比较有素质的。他可以理解家长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心情,认为这毕竟是一件挺美好的事。

但是,由于参观人数过多,也过于集中,清华、北大采取了限制参观人数或时段的办法。笔者不知道,这些控制人流的措施有多大效果。向往清华的人虽多,但摊到每一天也不至于多到人满为患的地步。人为限制上午3000人,下午3000人,让那些外省的孩子及其家长天不亮就赶过去,在酷暑中排几小时的队,甚至连中午饭都吃不上,还不一定能进得去,真有这个必要吗?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很多短缺实际上是管控出来的。有些东西市面上本来并不稀缺,假如突然对其实施限购,却极有可能引发抢购潮。

前年笔者去北京,有当地的朋友开车带我四处闲逛。本来笔者并没有想过要去清华大学参观,但是朋友告诉我,进清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排很长时间队,而他是知道怎么进去的……于是,笔者就坐在他的车里轻轻松松游了一回清华大学,还在那座著名的“清华园”二校门前抢留一影。很显然,笔者这么一个“清华游”的需求,就是紧俏带来的。

要说被人“向往”的程度,英国的牛津、剑桥,恐怕并不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中国人虽多,但是想参观牛津、剑桥的人可来自全世界,人应该更多——依笔者的实地观察,也确实如此。但是,这些享誉全球的世界名校却是没有围墙的,笔者也没在校园里见过一个保安,架一根栏杆、设一个登记室,在那里限制参观时间和人数。

“堵不如疏”,这话都被人说滥了,笔者真不好意思重复。而如此浅显又广为人知的道理,其实也无需我一再重复,北大清华门口的拥堵人群,又一次提醒管理者是否可以换个思路。

(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扬子晚报》图/CFp)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