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5本值得一读的地震文学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12 12:02:30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次次灾难所带来的苦痛!灾难并不只是发生在过去,它会发生在任何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而不到24小时,在8月9日7时27分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次次灾难所带来的苦痛!灾难并不只是发生在过去,它会发生在任何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而不到24小时,在8月9日7时27分,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

对于地震,我们至今仍记得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那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一串串恸哭和呼喊,就像永无止境的噩梦,直到今天,我们始终难以忘怀,是我们心中深深的刻痕。

下面推荐的这5本书,都是用饱含血泪的文字记录下来的有关汶川大地震那场灾难的记忆,或来自个人的感受,或代表民族的声音,只为提醒我们:应当铭记每一次留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惨痛悲剧,那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教训;不应遗忘每一次民族危难时刻的众志成城,那是我们更为坚强的证据。(本报综合整理)

1

《北川无语》

作者:冯小娟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讲述“5·12”大地震中,绵阳及周边的北川等极重灾区受灾过程的纪实文学。作者以自身经历为线索,通过受灾群众的眼睛和心灵,用他们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出了大地震发生时,四川几千里土地上的灾难场景。以及重灾之时,政府的组织应变情况,军队与百姓在救援过程中产生的真实感人、血脉互动的故事。

爱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地震中,有逃跑的老师,也有哺乳的母亲,有喊出自己职务的官员,也有亲人遇难仍坚守岗位的警察;地震后,有国悼日拍欢喜照的明星,也有捐出数百万的拾荒老人。

爱的期限,是永远。真爱不是捐款时热血的涌动,不是看节目时留下的泪水,不是交谈时对死者的唏嘘,不是哀悼时低垂的双目。爱是一种延绵不断的关怀,是一种对与己无关的生命的叹惋。

这是一部忠实记录历史的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

2

《大震在熊猫之乡》

作者:谭楷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独特视觉记录5·12大地震的长篇报告文学。

这是一场战争!是死神蓄谋千年的突然袭击。它以1250颗原子弹之力炸垮群山,抹平城乡,撕裂了熊猫之乡。5·12是民族的灾难日,更是以争夺生命为目标的宣战日。死里逃生的保护区职工不仅要自救,还要冒死救熊猫。英雄的壮举,肢残儿童的命运,义犬救人的传奇,院士专家的诠释,构成本书的多个精彩看点。

一个民族对动物的态度,也是这个民族文明进步水平的标志,我们不容许某些“特殊嗜好”的人抹黑我们的民族。在这个世界上,人与生物圈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谊、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那肯定是人类的大悲剧。

3

《与世隔绝》

作者:骆平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力作,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震中一处普通旅舍中人们的自救和救援行动,展现了灾难中恩怨与邪欲的泯灭和孤岛中身份迥异的陌生人之间的极致温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并从中揭示出一个震撼人心的主题:地震毁灭了人类的生存家园,却重塑了人类的心灵家园。

本书以写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发生在震中地区一处普通旅舍的自救、救援行动,描写灾难带给人的生死冲击以及最为强烈的心灵震撼,更有评论家将《与世隔绝》称为国产版的《鲁宾逊漂流记》。

4

《拯救》

作者:贺享雍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巨大损毁,对人们心灵上的打击也是难以估量的。

长篇小说《拯救》描述了一个乡党委书记和他身边的同事在抗震救灾中的经历,歌颂了乡村基层干部在抗震救灾中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同时,也展现出在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前,受灾群众的不同心态和行为,有人光风霁月为他人不顾个人私利,但也有人难以排除私念多般计较,人性自来是伟大与卑下共存,大灾之前,人性的真实表现得更为尖锐,而《拯救》既以慷慨悲歌颂扬了人性中神性的部分,也锋芒毕露地挖掘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卑劣,从而提出了“精神救赎”重于“物质救赎”的哲学思考。

小说近30万字,作者从地震过后开始构思到创作完成,共花费了2年多时间,“这里面表现的故事,都有创作原型”。

5

《汶川故事》

作者:梁平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汶川故事》由梁平所著,是平凡而又出类拔萃的,普通又超乎寻常的。它像所有抒写地震的诗歌一样,奉献一颗赤子之心;但它又是梁平自己的、独一的心灵镜像。

一首诗,无论是抒写个体生活的私处,还是人类生存的宽度,其人生深邃处的开掘,生命精神的俯仰,皆会因诗人心灵感知的差异和观念的取舍而有所不同。诗歌担当决定了梁平诗歌的价值取向,他的《汶川故事》所承载的并非一时事件的局限,而是地震的具时事件所带来的无限心灵震波。他以形象和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最生动最具认识价值的灾难现场、领导核心、社会群体、地理面貌、民族气度,是由来已久的自然和人类的抗争与挑战,是文明进程中命运和时代的涌动与思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汶川故事》还是一部与苦难抗争的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和情感史。

尽管梁平将其长诗《汶川故事》定位为“灾后重建诗报告”,但从处理方式与高度看,却不止是“报告”,它通过全景的描画上升至文化的思索,将对于灾难的理解和认识置于人类的共同命题之上,完成了这个“叙事的转换”——由毁灭转向再生的悲壮故事。

作为一种探索体的长诗叙事,《汶川故事》显现了它的特色和优长;作为一个重大题材的国家叙事,它比较成功地超越了此类作品容易陷入的窠臼和局限,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