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舆情课堂官方通报常见六大“雷区”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15 11:57:11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官方使用“情况通报”是舆情回应的常用手段,也是多数舆情事件都会涉及的内容。看似小小的一纸通报,却是涉事单位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方式,实在是小处之中有大学问。事实上,官

官方使用“情况通报”是舆情回应的常用手段,也是多数舆情事件都会涉及的内容。看似小小的一纸通报,却是涉事单位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方式,实在是小处之中有大学问。事实上,官方通报因内容粗陋、措辞欠妥、站位有误等问题,引发过不少舆论争议。这些年官方通报踩过哪些“雷区”?让我们梳理一下。

雷区一:只下论断、不讲事实

虽然快速反应、有效应对是舆情处置的必要方式,但是如果官方在发布通报时,过于强调时效性,则可能陷入“只下论断,不讲事实”的误区。涉事单位若想要通过“一次性答复”的通报方式,为事件作出最终结论,那么就必须以详实、客观、充分的论据作为基础来证明事实真相。这样就不仅要向公众说明调查的方式、方法,比如相关证据线索是如何寻找的、事件性质是如何确定的等等,必要时还应加入专家论证和第三方鉴定结果等信息。如果官方没有经过深入调查就急于发布相关信息,那么这样的通报必然不能披露出详实的论证过程和关键的调查环节,因而很难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反而容易给公众留下官方态度随便敷衍的印象,对化解舆情于事无补。

比如,前段时间,一则“河南12岁女学生被副校长强奸”的爆料帖文引起舆论关注后,当地警方随即在“@平安西华”官方微博上发布情况通报,称发帖网民“白衣天使茉莉花”制造炒作噱头、吸引网民眼球,扰乱网络公共安全秩序。经公安机关调查,其所发信息严重失实,随后,公安机关将澄清事实真相并将对信息发布者依法严惩。然而,正是这份简明扼要的警方通报,迅速点燃了舆论质疑之火。因为不少网民认为爆料的可信度较高,而警方通报在缺乏事实和细节的前提下,就将其定义为一起造谣事件,难以服众。

雷区二:生搬硬套、感情冷漠

如何发布一则合格的官方通报?首先,涉事单位需遵循真诚沟通的处理原则,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足够的诚意,诚实对待公众的质疑,在言语表达时释放更多温度,以亲民视角体现人文关怀,只有消解了公众疑虑与不安,才能使通报内容更加入耳入心。如果官方无视公众的情感需求,忽略表达分寸,那么即便回应准确、及时,也很难赢得舆论共鸣。从一些舆情案例中不难发现,有的官方通报感情冷漠,方式简单粗暴,说话缺乏“人情味”,内容套用固定版式,一股八股气息扑面而来。非但不能体现出涉事机关的处置态度,反而给公众情感造成二次伤害,在网络舆论汹涌如潮的今天,这种通报必然会遭到舆论的鞭挞和唾弃。

比如,在去年的“甘肃农妇杨改兰杀子案”中,当地康乐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案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其中在提及杨改兰丈夫的相关情况时用了“情绪稳定”等词语。在这样一起人伦惨案下,官方竟用这样反差感极大的字眼,招致了众多媒体抨击为“实在不是人话”。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稳定”作为套话,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官方通报中不时亮相,惹出不少闹剧。

雷区三:单边思维、官腔官调

不少通报内容遭遇舆论抨击,还可能由于通报的视角和站位过于官方,没能及时扭转角度进行表达,最终导致公众接受程度不高、传播效果欠佳。究其原因,部分涉事单位在信息通报中习惯性地抱着“单边思维”,只通报官方作为而不顾舆论反响。如某些通报全篇都只突出“官方做了什么”、“谁做了批示”、“官方如何重视”等等内容,而对于公众关心的最新动态、事实细节却一笔带过,这种“我讲你听”的家长式做派,必然很难赢得网民的情感共鸣。尤其在突发事件中,一些官方通报还创造出“将坏事变好事”的宣传策略,如此浓厚的官腔不但容易招致舆论反感,更透射出官方简单粗陋的工作态度。

雷区四:自创新词、脱离常识

官方通报的内容是以普通群众为目标受众的,因此要求文字用语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晦涩的词汇,让公众不明所以、产生曲解。这其中,特别忌讳官方自创新词,强行辩解。以往典型的舆情案例不少是起因于通报中的生僻词汇,如“保护性拆除”、“自主性坠楼”、“礼节性受贿”等词语每每都会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被视为官方搪塞、敷衍、卸责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政府舆情素养的提高,类似问题发生的概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时有发生,这主要由于涉事单位舆情敏感度不够,不加预判地在官方通报中使用专有名词或冷门新词,此类词语往往远超于一般网民的认知范围,一旦被突兀地使用,难免因不被理解而引发舆情之火。

雷区五:忽视焦点、自说自话

信息通报是官方与公众进行沟通的一面窗口,涉事机关理应高度重视并牢牢把握好契机,努力让每一次通报都“含金量”十足,快速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官方在回应内容中,不但需要了解前期舆论情况,掌握公众关切,还要紧密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点予以回应,同时做到内容有的放矢、言语措辞恰当准确,如此才能产生真正的沟通价值。事实上,不少地方政府在舆情处置中,虽然接二连三地发布通报,看似在不断回应公众,但实际上却是在隔靴搔痒、顾左右而言他,内容并不能直击本质。这种“自说自话”的通报方式明显难以对接公众诉求。

雷区六:卖萌耍帅、不合时宜

随着政务公开理念深入人心,政务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许多地方的官方自媒体也一改以往严肃、高冷的处事方式,开始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相比以往官方一板一眼、冷冰冰地发布消息,这样的“卖萌”确实可以迅速拉近与网民之间距离,增强传播效果。但是,如果在某些事故的通报中也采取此种方式,则可能因为一味“卖萌”、表现个性,弱化了官方信息发布的主要任务。在通报中,涉事机关必须对“什么事情可以进行调侃”、“什么事情必须严肃对待”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一味追求亲民效果而忽视了自身言行的尺度,光顾“卖萌”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那么不合时宜的言论就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风波。

(综合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