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各种“共享”模式扎堆出现盘活资源还是鱼目混珠?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20 11:32:19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共享单车火了之后,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一批批的带着“共享”名头的模式和产品在国内各地纷纷亮相,希望能够坐上共享经济这条“大船”。这些“共享

共享单车火了之后,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一批批的带着“共享”名头的模式和产品在国内各地纷纷亮相,希望能够坐上共享经济这条“大船”。

这些“共享”产品和服务,有的的确方便了群众,有的则不太受人青睐。比如说,前些日子出现的“共享马扎”,打着“共享”的噱头,却遭到许多人的质疑。此外,也有人开始担心,共享概念会变得泛滥。毕竟,共享单车作为成功范例走出国门,跟风模仿者众多,自然也无可厚非。

如今,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问题:这些“共享”模式的扎堆出现,究竟是在盘活资源,还是有人借此机会鱼目混珠,把“共享”当成了营销的噱头?

微信公众号:人民网、“法制日报”

纷飞的“共享”引发网友热议

这两年,借着“共享经济”的风头,越来越多共享模式产品走进城市生活,有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有的则大受冷落。

日前,北京街头部分公交站附近,出现了一种供人免费使用的“共享马扎”(右图),马扎的布面上印有某企业的二维码。据了解,相关企业已在北京投放了近千个马扎。虽然是让人免费使用,但鲜有人使用。大量马扎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地段,占据了人行道,反而带来混乱。不少市民质疑这是企业借“共享”之名做广告。

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近来还出现“共享睡眠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无需身份登记,即可分时段入住。虽然由于存在费用偏高、空间过于密闭、空气流通弱等问题,短暂的热闹过后,使用者越来越少。没多久,一些地方的“共享睡眠舱”已暂停运营。

不时出现的“共享+”,让不少人感慨创新创业的神奇魔力,也引发了人们对真伪共享的讨论。有网友认为,虽然像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的确给人们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一些商家推出的“共享”,并不太接地气,或许只是以圈钱或广告为目的,打着共享的旗号投放产品,随意占用公众资源,影响市容市貌,还是值得警惕。

不少所谓“共享”更接近于分时租赁

“共享+”模式和产品不断出现,让人不禁追问,究竟何为“共享经济”?“共享”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共享经济的两大内涵是资源是否流动起来,及是否运用了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目前资本涌入共享经济市场,大多集中在日用、交通出行等生活消费型的共享商品中,如单车、雨伞等等。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虹的一大感受是,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其一大特征是资源是流动的,消费者无需将其购买就获得使用权。

“互联网环境下的共享经济应该是企业(管理平台)将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配对,资源与需求找到很好的对接。”广西某高校教师高伟认为,其实不少所谓“共享”更接近于分时租赁,有的只是打着“共享”之名行商家盈利之实。她表示,目前“共享”概念满天飞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日趋便利,大家习惯使用随手可得的服务,通过手机就能满足的吃住行等需求成为商家盈利的增长点,不排除“共享”只是商家噱头的情况。其次,城市公共服务没有跟上城市生活的需求。很多城市规划始于90年代,空间布局和发展思路比较滞后,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比如城市免费公用雨伞供应不到位,促使企业萌发投放雨伞进行资源配置、租赁的想法”。

专家建议包容看待新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新出现的共享经济新业态,专家普遍持包容态度,建议在共享经济发展之初,政府不宜管得过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不同的模式去试。一方面,国内共享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定位和模式不明晰,仍需探索,是难免的;另一方面,共享经济的内涵也在延展,最初的闲置资源的共享可能算是典型的共享经济,但现在,延伸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都叫共享。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经过野蛮生长的阶段,然后才会成熟起来。是否对社会管理带来混乱,是政府是否出手的判断依据。以共享单车为例,如果其投放无序,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添了某地过于突出的管理难题,那政府就该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认为,共享经济应该包含规模经济、信用经济和云经济三个要素,之前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大多未具备这些要素。

“用管理实体经济的那一套,去管理新经济是行不通的。”许正中建议,政府需要时刻关注这些新业态、新现象,加强研究,做好政策储备。如共享单车与公共道路资源的矛盾,在不同城市的情况很不一样,政府的政策就要有区别。

麻智辉说,现在看起来,共享经济似乎乱象不少,但往往市场最困难的时候,反而可能是拐点,更加充分的竞争,有助于优胜劣汰。

观点

别砸了“共享”招牌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厨房、共享健身房等不断涌现,让人不由感慨,共享经济的辐射领域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无共享,不生活”,共享经济介入人们工作生活的程度超乎想象,但是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共享,或者说是不是所有共享经济都名副其实?

正如有句网络流行语所言,“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同理,并不是给任何东西贴上二维码,它就马上荣升为共享经济载体了,也可能是蹭热度的广告或融资。在笔者看来,共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首先应当具有它运行的现实可操作性并具备相应的盈利能力或盈利预期,否则很难持续运转。就比如说,所谓前些日子的“共享马扎”,它既不上锁又无人管理,就算扫码也不用付费,实在看不出支撑其经营运转的经济逻辑何在。即便是“共享马扎”后期需要付费使用,马扎不便上锁、容易丢失等特性凸显约束管理手段的匮乏,这又决定了它实现盈利难上加难。

事实上,很多共享项目的盈利模式都不够健康,这也让缺乏造血能力、烧钱运营成为共享经济的常态。可以说,共享经济要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有一段距离。而这些共享经济体之所以苦苦支撑或者说不计成本地投入,目的无非有二:其一,以共享经济招牌吸引投资,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稳定经济模式;其二,借共享经济概念刷存在感、提升曝光度,以此为手段达到敛财或其他目的。二者区别在于,前者称得上是共享经济的努力践行者,而后者更像是滥用共享概念蹭热度,若不能找到稳定健康的发展模式,将难免昙花一现。

从当初共享经济激发了消费者巨大的新鲜感,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共享概念令公众几近麻木,共享经济遭遇的困难与质疑越来越多。这其中,共享概念的滥用“功不可没”。对于共享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我们也许不应当过早论断它们的未来。但至少目前看来,一些共享项目过于天马行空,只能单纯依靠烧钱输血或概念炒作来维持运营,这样的共享经济注定长久不了。如果滥用“共享”概念,甚至有可能砸了共享经济这块热度极高的金字招牌。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