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舆情课堂“南京猥亵女童案”该反思什么?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22 12:02:35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在每一起敏感的热点事件中,都包含着无数个社会痛点,对于易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网民们可能无暇求证真相便按下了推波助澜的“转发键”。近日,认证为“作家陈岚”的微博用户发布一

在每一起敏感的热点事件中,都包含着无数个社会痛点,对于易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网民们可能无暇求证真相便按下了推波助澜的“转发键”。近日,认证为“作家陈岚”的微博用户发布一条网友投诉的当众猥亵小女孩的微博,猥亵事件发生在南京南站候车室,该微博迅速引起网友关注。此事件一波三折,根据舆情反馈,此次事件集中折射出了多个社会痛点。

A人肉搜索中伤无辜,网络暴力威胁安全

8月14日,一篇自媒体文章《如果没在媒体工作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女童罪名》被广泛转发,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李炳鑫,因长相与猥亵女童男子相似,被“校友”人肉出来曝光姓名学校,目前转发该条谣言的微博帐号“古风同志”已被禁言30天。文中李炳鑫声称自己“坐在家里就被从天而降的锅砸了”。从该事件72小时的“关键词云”图中可以看出,原本与事件并无关系的“李炳鑫”却成为了被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之一。

界面新闻评论以《不是“李炳鑫”的我们如何自证清白?》为题,反问到“当充满敌意和戾气的‘键盘侠’们在逐渐毁掉互联网曾经许诺的崇高理想时,不是李炳鑫的我们,躺了枪会清白吗?”评论员认为李炳鑫被网络暴力的“误伤”是“后事实”“后真相”时代的特点,“网民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真正的真相和追问已经不重要了。”

在每一起敏感的热点事件中,都包含着无数个社会痛点,对于易于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网民们可能无暇落实真相便按下了推波助澜的“转发键”。放弃了对真相的追问,疲于在完整语境下对事件进行整体了解,也就不难理解网络空间充满情绪宣泄的网络暴力。此次事件引发的网络暴力不仅在所谓的“捍卫正义”的过程中错伤了无辜,也在“反正义”的畸形视角下恶意中伤了秩序维护者。

8月15日上午,最早发布南京南站女童遭猥亵事件的@作家陈岚发布微博称,个人信息及家庭住址被曝光在网上,同时在私信留言中收到的死亡威胁高达2000余条。据央广网的报道,陈岚已经报警。人民网8月16日文章《“猥亵女孩”事件引发的网络“凶器”应警惕》表示,无论这些言论和行为出于怎么的目的、持怎样的观点,但无一例外都过了火,最终升级为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暴力。

B猥亵、性侵儿童案引发司法讨论

2017上半年发生多起女童遭性侵事件,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的案件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遭遇性侵的女童人数占九成,但性侵男童的案件因具有隐蔽性,现状同样不可忽视。

微信公众号“人民法院报”文章称性侵儿童如今已成世界性难题,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相关法律都相当严苛,中国目前在立法领域对性侵儿童的犯罪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文章认为,对于性侵儿童问题,司法领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在司法审判中存在认定困难。

《检察日报》和微博@江宁公安在线都对该起事件进行了问答模式的解读,从检查官、警方的角度来向公众普及猥亵、性侵儿童案件的法律和司法知识。澎湃新闻等媒体则普及有关猥亵儿童的相关刑法规定。据澎湃新闻报道,刑法修正案(九)对猥亵儿童犯罪新增了“其他恶劣情节”的规定,被采访律师表示,“恶劣情节”实际上包括了“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的情形,而此次南京猥亵女童案就发生在车站这个公共场所。

C收养关系“曝光”激起舆论热议

早在警方确认该女童系同行成人养女之前,就有网友爆料。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作案的隐患性,再次激起舆论的热议。

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报告显示,在2016年公开报道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占总案件的69.28%。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优势,使得性侵案件更易发生。

同时,《报告》还显示,家庭监护是保护儿童安全的最重要方式,但有些性侵儿童的恶性案件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目前,家庭成员的性侵案件情况也更为复杂,涉及到受害儿童的抚养、亲人伦理等问题,受害人往往更难以维权,亟待法律和政策保障方面的完善。

D反思儿童性教育缺失避免“不知情”伤害

据网友描述的事件细节,男子对女童作出不雅举动时,女孩一直在低头玩手机,没有反抗。一些关注儿童性教育的自媒体猜测“一是不敢反抗,二是不懂这是侵犯,所以没有反抗。”据“女童保护”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九成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7.17%的儿童有过或经常遭遇未经本人或家长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存在被性侵的风险;被问及“未经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时,30.48%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7月9日下午,南京一名十岁女孩在书店看书时,被七旬老汉连续猥亵三次竟丝毫不反抗,因为女孩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不知他在干嘛”。

澎湃新闻和参考消息分别发出了“中国性教育需反思”和“‘性教育’缺失的代价已够大了”的评论文章,呼吁家长和社会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中国青年网认为“公众对于‘猥亵儿童’的概念并不清晰,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性保护、性教育又确实存在严重短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全国法院2013年至2016年审理的性侵儿童案件达10782起,平均每天审理的案件就超过7件;也就是说,至少每天有超过7名儿童被伤害。

媒体和一些儿童教育网站,也借此公布了基本的儿童性侵知识,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指导,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言:“孩子的是非观都是从成人世界习得的,如果没有教育,他们的世界就是混沌一片。”

此外,涉事当地警方快速反应,积极负责,联动配合,就社会关切及时侦办案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未成年人受侵害和隐私泄露等仍存在巨大隐患,特别是构筑未成年人保护的综合体系方面,涉及到法律、行政、教育、传媒、公益等多方面,社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