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如何提质增效——关注昭通马铃薯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8-23 14:33:46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编者按:昭通马铃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2016年,全市完成马铃薯播种面积300.9万亩,实现鲜薯产量330.22万吨、农业产值35.1亿元。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

编者按:昭通马铃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2016年,全市完成马铃薯播种面积300.9万亩,实现鲜薯产量330.22万吨、农业产值35.1亿元。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段时间,市委书记杨亚林深入昭鲁,进一步就马铃薯种植进行调研。他强调,马铃薯产业是昭通农业产业的响亮名片,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广阔,对带动全市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意义重大。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突出重点,真正把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落实在田间地头,在加快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上下功夫,干好这件让广大老百姓受益的事情。今天起本报推出“关注昭通马铃薯”系列报道,以期进一步引导全市将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加快马铃薯产业的科学发展。

种薯怎样选择,肥料怎样使用,怎么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有哪些“套路”?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也许不算太大的问题,但对于更多在“一亩二分”地上劳作经营的农户而言,这些问题就是困扰在他们心头的一串串“疙瘩”。如何按照规范和标准去种植马铃薯,的确是一门值得人去琢磨的学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首先让农民“无所适从”的就是马铃薯种薯的选择。由于种薯市场缺乏监管,无证经营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很突出,一些个体商贩为追求高额利润,调种时只看价格便宜,调回后的马铃薯不知品种名称,对品种的抗病抗虫等特征也没掌握,农民种植后时有病害发生,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不少农民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商品薯来当种薯种植,造成一块田地可能有几个品种,植株高矮不齐,薯块颜色不一,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经济效益。

其次,在肥料的使用上,不少农民基本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概念上,对新型肥料缺乏认知,不知道用什么肥料好,怎么施肥合理;而在栽培管理上,由于种薯处理和播种质量不符合技术规程操作要求,播种后的管理粗放,也成了导致产量低、商品薯合格率低的一个原因,不仅产量和效益未能充分挖掘出来,而且有的甚至还亏本。

马铃薯对水肥非常敏感,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昭通农技专家韩太云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马铃薯生长期要求各种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及时抓好预防尤为关键,一旦发生病害,就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如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严重病害,它会引起马铃薯苗死掉,造成大面积减产。而对习惯了传统种植的农民来说,在防治病虫害知识方面几乎是一个“盲区”。

除了上述原因,从事生产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也是阻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发现,有的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因为知识老化、人才断层等因素,导致对农技专业知识的认识有限,制约了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开展。我市马铃薯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冷凉山区,而置身于种植“一线”的农民大多属少数民族聚居区,许多农民连讲汉语都困难,粗放种植模式改进更是迫在眉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属被称作“386199部队”的村民,即留守农村的妇女(38)、儿童(61)和老人(99)。

如何解决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的“瓶颈”制约,真正让马铃薯生产提质增效,无疑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农民自身的“给力”。首先,在加强种薯市场的监管上,建议职能管理部门和工商部门要提前动手,对重点农资市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联合检查执法,全面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农资门店,严厉打击扰乱种薯市场的不法行为。其次,要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技部门要加强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并组织安排专人对种薯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进行跟踪记录,确保马铃薯的产品安全。此外,针对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在推广方式上进行创新,宣传资料做到通俗易懂;尽力推广轻简高产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让农技人员的技术不断更新,适应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要。

马铃薯产业发展,离不开良种良法的推广。在这个方面,记者采访了经营“土妈妈”洋芋肥的云南中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翁葶恩。她建议,对昭通马铃薯主产区的土壤质量状况,病害发生规律等进行调研,摸清家底,实施顶层设计。重点进行优良品种培育、种薯脱毒、土壤修复肥料、晚疫病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引进,通过集成示范,观摩宣传,扩大新技术推广范围。

在优质种薯扩繁方面,翁葶恩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说,开展二级种暑扩繁“一分地工程”整村推进,避免长距离调拨运输种薯,降低损伤率和生产成本。在耕作技术方面,推广机械化耕作技术,节省劳动力,深耕浅种,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加强对晚疫病的防控,引进无人机病虫害防控技术,提高整体防控效果。在肥料供应和退化土壤修复方面,需开展综合治理,一方面,推广轮作、间套作技术,如马铃薯与向日葵、紫苏的套种轮作,不仅能改良土壤,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还能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重点进行马铃薯专用配方肥料、生物肥料、腐殖酸肥料等肥料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通过土壤生态修复与保育,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病害的发生,在实现“双减”目标的同时,达到持续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藏粮于地的目的。

“昭通的山脉使我想起了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系,这些山系与生态环境就是马铃薯的起源地。昭通拥有极好的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可以成为马铃薯的第二故乡。”去年7月,国际马铃薯中心理事会原主席彼得博士在昭通考察时曾经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和赞誉。然而,要让昭通真正成为国际马铃薯的“第二故乡”,我们仍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至少,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就是我们在马铃薯种植上必须面对和迈过去的重要一关。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实习记者唐龙泉飞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张宗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