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常去网吧不能算贫困生?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9-02 11:12:08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新规,规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其中指出,在外租房、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规定一出,立即在网上掀起一阵波澜。从穿耐克鞋被取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新规,规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其中指出,在外租房、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规定一出,立即在网上掀起一阵波澜。从穿耐克鞋被取消贫困生助学金到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关于贫困生的话题总能引起舆论的两极化讨论。

A高校扶贫切忌机械化

此次陕西省制定的关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总体来说比较客观具体,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些伪贫困生浑水摸鱼,使贫困生核定更加公平公正。

但用“是否经常出入网吧”来甄别贫困生也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如何界定常去还是不常去,标准何在?更何况有一些贫困生去网吧不见得是为了玩游戏,也许是买不起电脑。一刀切地禁止贫困生出入网吧,或许会让没有电脑的贫困生失去及时获取信息的权利,在网络时代不仅要面对物质贫困的现状,更有可能面临信息贫困的危险。

甄别、认定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道难题。现实中,非贫困生冒充贫困生领取助学金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众多网友在该条新闻下吐槽自己遇到的各种扶贫乱象也体现出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严峻和必要。

也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在贫困生审核上使出了百般功夫。江苏大学用话费高低审核贫困生资格,华中农业大学学生食堂消费过高或被取消贫困资助……从手机话费、餐饮消费、电脑使用等硬性指标来辨别和剔除“伪贫困生”,精准扶贫以量化标准被采纳推行。

高校精准扶贫的意识是好的,然而用机械化的方法去鉴定学生贫困与否却不甚得体。机械地进行量化,或许会“误伤”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而用各种措施来让贫困生有个贫困生的样子,对贫困生衣食住行严格限制,与其他同学差别化,也有可能造成贫困生的被孤立。

在这方面,诸如中国科技大学“生活援助计划”更值得借鉴。学校为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的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既暖心又无比人性化。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贫困生的生活消费,家庭状况进行精准核实,用隐形扶贫代替哭穷卖惨的演讲评选,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又能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不失为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可行选择。

B与其费力约束不如做好核实

到底要怎样界定一个学生是不是贫困生?可以因为一个学生的消费行为,而取消他的贫困生资格吗?

其实,是否属于贫困生,应该只看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符合家庭贫困认定标准,就应该被认定为贫困生。贫困生如何消费,属于他们的自由,教育部门不宜干涉。可以想象,这种做法也会引起争议。如果有些贫困生获得补助后,做出一些奢侈消费行为,真的不取消他们的资格吗?

的确,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恐怕没有“全赢”的选择方案,只能选择最优方案。

试想,如果想要因为消费行为取消贫困生认定,首先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难以确定。就像网友所评论的,大学生到网吧玩是很普遍的事情,凭什么人家贫困生就不可以玩?再者,“经常出入网吧”,这个“经常”要怎么界定?是一个月5次出入算经常,还是10次算经常?

以上麻烦,源起以消费行为确定贫困生标准,很难得到广泛认同的。

关于这一问题,教育部是有说法的。教育部办公厅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加入其他非经济因素”。

很明显,是不是贫困学生,只看其家庭经济情况。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搞的这种“土政策”,理应纠偏。

对于舆论的质疑,陕西省教育厅回应称“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指的是学生无正当理由不住学校提供的宿舍而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或者学校提供有网络学习条件但经常在营业性网吧进行与学业无关的消费活动,具体认定标准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这一回应虽然没有将议题锁死,却又把责任推到了下边的具体高校。其实,与其费尽力气,想着怎么约束种种极端情况,倒不如认认真真核实好有关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C贫困生不得常去网吧并不离谱

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不得认定为贫困学生,这条标准其实并不算新规定,早在2007年,陕西省教育厅出台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就有这一条。而且,武汉等地也有类似规定,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不能评为贫困学生,不能办理助学贷款。

在移动互联时代,上网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还以政策形式直接规定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不得认定为贫困学生。这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让人觉得太过简单、粗暴,可能会误伤一些贫困生,甚至可能还有人觉得这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歧视。但是,从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的现实层面来说,贫困学生不得常去网吧,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规定并不离谱,也不奇葩,更不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歧视。

众所周知,高校都有机房,配备了电脑。虽然说学校机房电脑比较简陋、比较破,有的电脑历史很悠久,但只要不是玩大型的网络游戏,并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娱乐。而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是使用电脑进行学习。最关键的是,学校机房上网费用比较便宜,至少是比校外经营性网吧要便宜得多。对于应把有限的生活费用在刀刃上的贫困学生来说,上网理所应当选择网费更为便宜的场所,不该去上网费相对较贵的网吧上网。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学生,一边拿着贫困补助,一边经常出入网吧玩网络游戏、购买奢饰品等,扭曲了贫困生政策,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和愤慨。

再者,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虽然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是平等的。但前提条件是,贫困学生不能拿着国家、学校给他们的救助资金,去享受非贫困学生过的一些非刚性需求生活方式。因为国家和高校给贫困学生的救助资金,是用来救急救困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不是供他们享乐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必须承认,由于不能对大学生进行家访,高校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比较难。所以,高校和辅导员要多从细节之处做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细心观察,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宜也不要根据几个条条框框,简单认定一个学生究竟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特别是对一些打肿脸充胖子的真正贫困学生,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避免他们不当的生活方式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乃至走上歪路。对于骗取贫困生补助的非贫困学生,不能取消贫困生资格了之,应当加大处罚力度,轻则予以劝退或开除学籍,重则有必要以诈骗罪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D请仔细研究规定背后的善意

贫困生的认定一向敏感,当然,为了精准认定,许多大学也出台许多规定,固然,有些规定并不合理,但对于“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的规定,却该支持,不是贫困生不能去网吧,其规定背后的善意请仔细研究,如果不加思索地加以否定,笔者只能说,你“误读”了政策。

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多有无线网,大学生想上网,并不困难。一方面学校有电脑教室,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即便不去学校的电脑教室上网,贫困生也买得起二手电脑,几百元就可以了,况且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组装,则更便宜;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很少有网吧,多升级为“网咖”,其服务设施比网吧要好多得,但收费也贵,贵的要一个小时十几元,一个晚上就是好几个小时,也就是好几十元,而经常外出上网,这一个月下来就不是小数目。这样的学生恐怕不该算作是贫困生。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其实,即便不是贫困生,也是不能经常外出常去网吧的。毕竟网吧鱼龙混杂,很容易出现意外。而经常去网吧做什么?无非是打游戏之类的事,毕竟在学校上网,打游戏会被限制,而且上网的时间也有可能被限制。如果说你花费不少钱去网吧查资料,恐怕谁都不相信,网吧的这个环境是不适合学习的,最适合的只有打游戏和聊天、看电影等等休闲的事。不让贫困生经常去网吧有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诚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只会更加科学。从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是“寒门出贵子”,都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都会认真去学习,都会除了学习就出去勤工俭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生由于特殊的原因,他们在性格方面的障碍会更多些,因此,更需要多些精心呵护。而“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就像是给他们筑起了防护墙,起到了约束作用,这种约束对贫困生有百利而无一弊。

别一看到“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就要棒杀,别带着情绪看这样的规定。你如果真站在贫困生的角度看待这一规定,就会体会出其中蕴藏的爱意。这规定没有任何的歧视,只有关爱。

“常去网吧不得认定为贫困生”的规定没有什么错,但具体如何操作则需要酝酿斟酌,所谓的“经常”算是每周几次?而由谁来发现?是查网吧的记录还是根据同学举报反映,这具体操作如果不科学,不仅会误伤学生,而且还会造成同学之间的不和睦。这是需要警惕的。

(文/《新京报》《湖北日报》东方网荆楚网)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