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主持人跨界出书显个性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09-09 11:51:43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如今,主持人出书已不鲜见,文字后面闪耀着的,是他们的光芒和个性。今年8月,主持人董倩与杨澜分别携着自己的新书与读者见面了。董倩的《懂得》与杨澜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从不

如今,主持人出书已不鲜见,文字后面闪耀着的,是他们的光芒和个性。今年8月,主持人董倩与杨澜分别携着自己的新书与读者见面了。董倩的《懂得》与杨澜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冲击我们的内心,展示了两位主持大咖的灵魂和个性。

与柴静《看见》展现的文艺感性,白岩松《白说》风格鲜明的深刻思考相比,董倩更加克制,更加“无我”。董倩敏锐地发掘采访对象内心转瞬即逝的变化,真实揭示人性,揭露社会现状。这些珍贵片段的记录与思考,为读者展现出董倩很少展露的一面。而在《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中,杨澜用主持人的人文视角、独特的亲身体验以及细腻的情感,通过文字,全面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书写了一个文科生充满惊奇与惊喜、温暖与温度、哲思与展望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本报综合新浪网、《新闻晨报》、新华网等

董倩新书揭示人性

香港回归、五十年国庆、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马云、董明珠等企业家都是她会客室的座上宾,同时,黄洋案、“高龄产女”“老兵回归”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她也从不缺席。她就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

近日,董倩新作《懂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书中董倩向读者展示大量深度访谈,她敏锐地发掘这些采访对象内心转瞬即逝的变化,真实地揭示人性、洞悉世态人心,这些珍贵片段的记录和思考,为读者展现出董倩很少展露的一面。

事中看人,参照我们的人生

董倩是中国最优秀的电视人之一,很多人称她为“提问很厉害的记者”。她认为“看人得经事”,一个新闻事件,逆境、意外和不测中,足以让一个人平日里深藏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展示,而她作为记者,就是要把人在经受非常时的本能心理尽最大努力记录保存下来,展现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

《懂得》中的四十多篇文章,是董倩众多人物采访的浓缩,其中大部分受访者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与董倩一起近距离地观察、感知、体悟,穿越过事件的沼泽,与采访对象一起经历内心的出生入死,走近他们的内心,和他们的生活。董倩写到曾因一次采访落泪,是一位捐出女儿心脏的母亲,收到受捐者记录下的一页心电图,她却迟迟不敢听女儿心脏跳动的声音,因为她一直觉得女儿在未知的地方生活着,听见心跳,倒是提醒她女儿再不会回来了,像被放在火炉上反复炙烤。书中不仅有这样平凡的面孔,也有董明珠这样叱诧风云的企业家。董明珠的人生,因36岁时丈夫离世而转向。为了不指望任何人,不让儿子寄人篱下,她南下格力,发现了自己独立、果敢的另一面,从一个生活重心在家庭、温顺柔弱的女人,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她创造了世俗的成功,却无法享受世俗的幸福。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抽身出来,到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心里去,把他们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告诉更多的人,参照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董倩所理解的记者这个职业的幸福与职责,也是《懂得》带给我们的非凡体验。

隐在背后的提问者

董倩更愿意被称作“记者”,她曾执意要将新书封面作者介绍中的主播改为记者。她在自序中坦言,她最喜欢的状态,是隐藏在摄像机后,就像珠宝台的黑丝绒一样,静静地衬托每一颗宝石的独特。从入行至今,董倩坚守着这样的职业信条,二十年如一日。

董倩绝不是镜头前那个讲夸张故事的人,她坚持在事件的信息背后挖掘事实的力量,反思事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面对记录新闻事实的任务和悲惨的场景,该如何选择?作为记录者的新闻人,不如谦卑一点,退后一步,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之外,运用自己最大的理性和专业性还原事实。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道德。董倩就是依据这个标准来提问的,尽管有网友会质疑董倩“为什么总这么严肃”,还有人对她的问题设置并不理解,她还是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地,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方式接近真相。

书中《孤儿杨六斤》中对当地有关部门的问责,《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里勇敢停止采访的行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黄洋案”嫌疑人林森浩在狱中生活的细致体察和追问,都让人感觉到,董倩是那个牵出整个故事,自己隐在背后的提问者,从不喧宾夺主。

杨澜新书聚焦人工智能

“越探索人工智能,我越觉得人应该加强跨界的能力,综合的能力,终生学习。”最近,杨澜带着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亮相上海书展,分享了她耗时一年走进世界顶尖实验室,探寻人工智能的惊喜之旅。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既不高冷也不可怕,人机共存、人机合作甚至是人机共生的时代并不遥远。目前,她正在策划有关人工智能的新节目,“可能会用网络综艺方式呈现,让大家看到人工智能进入日常生活场景的样子。”

“AI(人工智能)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带着这样的问题,2016年,杨澜带着团队走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采访了30多个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80多位行业专家,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并通过《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一书,全面回望、记录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

曾有人质疑,像杨澜这样地地道道的文科生,能彻底了解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吗?对此,杨澜自信回应,拥抱人工智能,就要打破成见,大胆跨界,“在准备纪录片的过程中,我看的人工智能书籍不下40本,虽然刚开始会被一些公式吓到,但了解核心概念后,发现并没那么神秘。我就是想从媒体人的角度,拉近科技和人之间的关系,做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

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越并毁灭人类,是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都曾表现过的主题。杨澜承认,她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却在采访中,更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比如通过人工智能,一些有光感的盲人可以看到移动的物体,甚至看到亲人的容貌。我觉得目前人工智能统治世界还是科幻层面的想法,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工智能有自由意识。”

有意思的是,越是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杨澜就越能体会到人类智能的可贵。“人工智能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类智慧的神奇。人工智能可以陪我们聊天,但不能替代热烘烘的年夜饭;人工智能可以料理你的生活,但人离开世界的时候,希望拉住机器人的手吗?”她坦言,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创造,享受更完整的生活。“但我认为,机器取代的只是过去简单的套路。对于那些真正带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人始终具有不可比拟的创造能力。”

相关链接

近年主持人所出过的书(节选)

董卿《朗读者》

2017年8月出版的《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分三辑。全书共收录70位朗读者的访谈、94篇文本、154张照片。

王小骞《独木桥自横》

2016年9月出版的《独木桥自横》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小骞的生活随笔集。记述了从以刚克刚到顺其自然的人生和岁月的沉淀给当初那个倔强的女孩赋予淡定和从容。

白岩松《白说》

2015年10月出版的《白说》是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白岩松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柴静《看见》

《看见》是2013年1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者是柴静。此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