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近现代史上,五邑籍美术家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华侨文化滋养江门美术大家辈出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10-10 11:55:42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一个个生动的美术大家展示在面前,彰显出“向经典致敬”的意味。今年7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广东美术百年的大师群像。据悉,该展览以“

一个个生动的美术大家展示在面前,彰显出“向经典致敬”的意味。今年7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广东美术百年的大师群像。据悉,该展览以“其命惟新”为主题,精选554件作品,分6大板块展出。大展前,组委会曾评出21位已故的广东美术大家,其中就有4位来自江门,他们分别是李铁夫、司徒乔、黄新波、罗工柳。

可以说,江门美术大家在这次展览中表现尤为亮眼。“五邑地区杰出的美术家远远不止这几位。”江门市美术馆馆长王畅怀认为:“江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一大批人漂泊海外谋生的历史,奠定了深厚的华侨文化,加之本土人勤奋好学的品性等等,这些综合因素促使江门涌现了如此多颇有影响的美术人才。”

据了解,五邑侨乡自古人杰地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仅成为了光辉夺目的“院士之乡”“明星之乡”,同时也是“美术之乡”。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我市拥有李铁夫、冯钢百、胡根天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美术大师,当代又涌现出陈丹青、胡钜湛、周树桥、李醒韬等诸多美术家。他们扎根岭南沃土,探索中国画现代发展道路,为我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江门日报见习记者/黎禹君图/资料图片

清末民初五邑籍画家大放异彩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冯锦是市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从事五邑地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已有近十年了。她告诉记者,明清之际,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发展,广东画坛自明代起,开始有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画家被载入各类画史著录。从广东全省范围来看,明清时期五邑籍书画家在数量上还不多。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明代陈献章、高俨,以及清代李魁、郑绩、甘天宠、罗天池等,逊于顺德、南海、东莞等地方县市。到了清末民初,五邑大地的美术文化才开始大放异彩。据介绍,近现代史上,五邑籍美术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影响之巨,蔚为奇观。他们主要活动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含香港、澳门)。国内其它活动地区,则以上海、杭州以及战时的延安地区为主,呈点状分布。另外,一些美术家久居海外,成为较早在欧美具知名度的华裔画家,如朱沅芷、曾景文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祖籍台山的曾景文更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大陆举办个人画展的美籍艺术家。“在江门本土生长并成名的五邑籍美术家极少,多数人少年时代就已外出闯荡,还有一些父祖辈就已背井离乡,在外地出生成长,因此许多美术家的命运轨迹就此打上了深深的侨乡烙印。这些美术家的身影几乎遍布当时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流派,涉及任何一种艺术思想及主张。”冯锦表示。

华侨文化

造就独特命运轨迹

“从明清到近现代,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五邑地区孕育的美术家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与我市独特的华侨文化密不可分。”王畅怀告诉记者,鹤山倚靠西江南岸,新会、台山、开平、恩平民众则依潭江而居,依靠这些水系民众能独立出海,更激发了他们奔赴海外谋生的信念。与潮汕、闽南等地多集中前往东南亚有所不同,鸦片战争之后,五邑侨民更是跨越了太平洋,奔向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大陆——北美洲。伴随着移民的步伐,早期五邑籍海外留(游)学生去到古巴、墨西哥、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能学习西洋画的国家。由此,一条极富五邑侨乡特色的美术家命运轨迹形成:本土出生——年少谋生——海外闯荡——学习美术——归国奋斗。美术教育事业方面,一些美术大家学成归国,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大力传播海外的新思想、新美术。同时倡办新学,主导各类公私新式美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如陈抱一是上海早期现代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胡根天、冯钢百、司徒槐、李研山,以及谭华牧、赵雅庭、赵浩公等都曾参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建设与教学,其中胡根天更被誉为“广东美术教育之父”。在中西文化对碰中,他们或主张“倡导艺术革命,折衷中外,融会古今”建立现代新国画,如岭南画派之传人司徒奇、杨善深;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价值,号召从传统本身出发,发展复兴中国画,如国画研究会之中坚赵浩公、李研山;或怀抱救国理想,毅然执起手中画笔,致力于红色革命,如黄新波、罗工柳。他们之中,还诞生了李铁夫等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巨匠……“西方文化的侵染与洗礼,使得五邑侨乡成为中西交融、视野开阔的文化沃土,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艺术、文化前进的重要力量。在这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五邑籍美术家身上,不仅镌刻着五邑华侨文化的深深烙印,他们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也是百年以来,我国自强不息、奋斗救国的缩影。”王畅怀说。

人物简介

“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

上溯南宋,至清末民初850余年的时间,江门人绵延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择地而居,接受西式文化教育,造就了一批传播异域文化的使者、有成就的中国现代美术家,其中就有被孙中山称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李铁夫。

李铁夫(1869—1952),原名李玉田,鹤山市古劳陈仙乡人,是我国接受西方美术教育的第一人,也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其画作具有典型的华侨文化色彩,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开放兼容的人文意识、开拓创新的探索意识。

李铁夫父亲李亮南在美洲经商。1884年中法战争以后,他在亲属的帮助下远渡重洋,先后留学于英美。曾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会”和著名的“画理学院”达十年之久。他自1905年至1925年间曾为美国著名画家威廉·切斯和约翰·萨金特的“门人”。侨居国外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在英国加入兴中会,后随孙中山赴美,建立同盟会纽约分会。

新中国版画代表人物黄新波

黄新波(1916—1980)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江门台山人,是一位在左翼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健将,也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杰出的代表性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活动家。他一生创作了版画600多幅,出版画集15册,还有一批油画、漫画、诗歌和散文作品。抗日战争让众多艺术家集中到民族命运的生死存亡之上。黄新波除了大量刻作抗战宣传木刻之外,1942年至1943年间,他曾蛰居“鹰山”,创作了《心曲》组画等一大批极具抒情性格的木刻作品。战时人类的孤独、沦落、苦难、挣扎等等现实人生,均被置换成一种深具寓意与哲思的画面。

擅长粉画画家司徒乔

司徒乔(1902—1958),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擅长油画、素描。司徒乔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坛为数不多的擅长粉画的画家,他将这一颜料特性运用得出神入化,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中尤以人物肖像画成就最高。

他早年习作多以水乡风物为题材。1924年,无数充斥在北京街头的穷人和乞丐让他触目惊心。这些从军阀混战的烽火里逃出来的,被地主夺了田,被工厂解了雇的人们,终日踯躅街头,饥寒交迫。司徒乔忍不住用画笔画出他们那燃烧着求生渴望的善良眼晴,画出那铭刻在深深皱纹里的屈辱与愁苦,以及那藏在蓬乱须发中的无穷仇恨。《老百姓》《五个警察一个○》《被压迫者》等名作就是在这一时期画的。

中年以后,司徒乔爱上了中国画。时常临摹名作,学习用传统画法中的简练线条,来纪录时代的脉搏。解放之后,随着思想上的解放,他在艺术上也寻求着解放,形成了富于民族格调的新画风。司徒乔对于艺术,怀着一种近乎宗教似的虔敬心情。他从来不拿画作应酬,怎样穷也不愿卖画,更不许权贵与俗物沾污他的笔端,入画的都是他所尊敬的人物。

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及美国、法国、南洋,在国内则从岭南到北京、上海、武汉、南京,乃至新疆、西南各省,创作了大量素描、油画、粉画、水彩画、中国画、插图等,画风质朴,激情洋溢,并始终坚持艺术家的良知,作品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油画家兼美术教育家罗工柳

罗工柳(1916—2004),出生于广东省开平月山镇罗村,取名瑞和,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据介绍,罗工柳早年是一位向往进步文艺、立志艺术救国的热血青年。回顾其艺术历程,可以清晰看到他始终将个人艺术与国家、民族、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抗战爆发后,他弃学从戎,从杭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延安,来到抗战最前线从事战前抗日宣传。1938年到延安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他自觉从“大鲁艺”中发掘创作灵感,将西方版画语言与民间年画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大批百姓喜闻乐见的版画作品,比如为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所作的插图版画,线条简练、形象生动,与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融为一体。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革命历史画,他在苏联留学期间的研究、创作和回国之后创作的“写意油画”都奠定了他油画大家的地位。

罗工柳还是一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主持的“油研班”和马克西莫夫主持的“马训班”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罗工柳将对“如何创造中国自己的油画”的理想付诸教学实践,将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学经验与“苏派”教学融会贯通,发展出一套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和主张。

代表作品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