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10-16 13:09:20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兴业篇千年古邑打造“创富之地”全力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新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201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则公告让所有人新会人为

兴业篇

千年古邑打造“创富之地”

全力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新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201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则公告让所有人新会人为之振奋:在《2017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新会区入选“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居51名,比2016年排名再次提升2位,比2012年提升20位。

这五年,新会区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珠西战略”加快推进,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近千亿元,亿元企业达136家;深圳—江门工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化工集聚区三大万亩产业园区蓄势待发;珠西枢纽新城与银湖湾滨海新城形成一南一北“双子城”格局,将真正重塑新会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珠西战略”等一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新会汇聚,这座千年古邑如今焕发生机,以珠西“创富之地”的崭新面貌,为全力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而奋斗。

“珠西战略”助推工业立区

2013年1月10日,履职广东省委书记不到一个月的胡春华前往中车江门基地等地视察。在随后的几年中,胡春华等省领导密集调研新会银洲湖区域,“珠西战略”由此应运而生。省长马兴瑞近期到新会调研时也充分肯定新会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并表态支持广东中车整合资源、开拓市场,不断把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

在省主要领导密集的调研考察中,新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在省委、省政府“珠西战略”中,新会是“策源地”和“主战场”。

如今,新会汇聚了中车广东、中集集团、中交四航、富华重工、广润轨道、江门中车、格兰达数控、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一大批知名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据统计,去年,新会区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233亿元、增加值55亿元,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超60亿元,超亿元企业有136家,“珠西战略”成效初显。

在江门重提“工业立市”的背景下,“珠西战略”的深入落实将令新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新会区将集中力量落实广东省“珠西战略”,重点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零部件、集装箱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争取到2021年,全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超700亿元。

同时,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产业集群,争取到2021年,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超500亿元,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产业均超200亿元,金属制品、建筑材料、古典家具、船舶产业均超100亿元。

三大万亩产业园蓄势待发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后,江门谋划建设万亩园区受到广泛关注。按照规划部署,我市将以建设全省一流产业园区为目标,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引资,力争到2020年将万亩园区建设成为优势突出、带动力强、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成为我市落实“珠西战略”和经济新增长极的排头兵。

值得注意的是,有三个万亩园区选址新会:深圳—江门工业园、大广海湾经济区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化工集聚区。

五邑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坚认为,从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区域面积等来讲,新会都应该成为江门工业发展的龙头,有三个万亩园区选址新会,这既是新会的机遇,也是新会的担当。

按照要求,深江工业园要抓紧启动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深圳,谋划好“飞地经济”模式下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

珠西化工集聚区,要借助纳入省产业园管理这一契机,再接再厉,抓紧解决好用地规模、林地征占、开发模式等问题,推动年内动工。

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要按照“以我为主、借船出海”思路,主动对接澳门特区政府,以崖门环保基地及其周边区域和银湖湾为主要载体,采用“一区三园、一区多点”模式,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打造好环保产业园、澳葡青年创业园、银湖湾滨海旅游及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园。

谋划建设一南一北“双子城”

谋划“北有珠西枢纽新城,南有银湖湾滨海新城”的“双子城”发展格局,是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也是新会的发展机遇。

近十年来,随着新会主城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旧有的城市支撑体系逐渐不堪负荷。城市需要向外扩展,需要增强吸引力,需要增加在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公园绿地等方面的投入。

随着珠西枢纽江门站的建设,代表着“珠西客厅”的珠西枢纽新城将崛起,上述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珠西枢纽新城规划总用地188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约40万人,定位为“珠西芯枢纽·侨都中门户·美丽湖湾城”,是珠三角向粤西辐射的第一门户区,是江门走向国际化的“深蓝战略”龙头地区和银洲湖北岸的“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新城。

未来,珠西枢纽新城将被打造成新会区的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研发设计、商业地产,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力促珠西金融商务中心、综合交通枢纽TOD等大项目落地,培育现代城市商圈。

从珠西枢纽新城一路向南,银湖湾滨海新城有望成为我市配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大平台。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大广海湾银洲湖先导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银湖湾滨海新城,市长刘毅担任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据了解,银湖湾滨海新城初步规划范围包括环银湖湾和黄茅海的崖门镇、古井镇、沙堆镇部分区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拥有可以连片开发的土地资源,自然禀赋突出,产业基础扎实。

“这不是新会区的滨海新城,而是整个江门市的滨海新城,将成为我市实现大广海湾经济区‘五大定位’、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成为广东省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沿海经济带的重大平台。”新会区委书记文彦强调,银湖湾滨海新城的战略地位可以媲美河北雄安新区,银湖湾滨海新城就是广东的“雄安新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张光南认为,新会作为珠三角与粤西联系的交通门户,应以打造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万吨航道于一体的“珠西门户型城市”为发展方向。而在这一点上,一南一北两座“双子城”要朝着宜居宜游、宜业宜创的方向发展,真正洞开城市发展格局,重塑城市竞争力。

惠民篇

精心描绘幸福“路线图”

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启动“五改六有七提高”建设“升级版”幸福新农村、完成优质供水工程实现新会市民多年夙愿、长者食堂实现城乡全覆盖、扎实推进市委“三二一”工程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盘点新会五年来的一个个惠民工程,可以说,这五年是新会民生投入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新会区对民生工程的重视:新会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11年的55.6%提高至2016年的73%;今年,新会区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继续补短板、兜底线,确保全年民生支出超50亿元,同比增长10%。

“让全区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质、更加幸福!”在新会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发出的民生强音,凝聚着城市意志和全民期盼,一张“阳光普照、润泽众生”的“幸福路线图”正铺展开来。

建设“升级版”幸福新农村

“幸福”不可一蹴而就,乡村“扮靓”也并非朝夕。

只要走进新会区的各个乡镇,就会发现“农村”的定义在这里悄然起了变化:河涌变清了,吊脚楼边上,小红船悠然而过;村民收入提高了,新会区东风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600多万元;乡村旅游选择更丰富了,睦洲石板沙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在幸福新农村建设中,新会在全市首次提出“五改六有七提高”这一概念,将“幸福”指标化、升级化。2012年,新会启动“幸福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五改”即改房、改厕、改路、改水、改塘沟;“六有”即有垃圾收集屋和保洁员、有路灯、有公园、有运动场所、有老人服务中心、有文化书屋;“七提高”指提高新农保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上限,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高龄老人津贴,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提高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标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新会区提出打造幸福新农村的“升级版”,将乡村旅游与“五改六有七提高”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全区资源整合,以镇村为重点,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引领、宣传营销为抓手,通过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引领“造血式”发展,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根据目标要求,新会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132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计划,到2017年打造10个示范村和20个示范点,其中包括6个“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分别是会城天马村示范片、大泽同和村示范片、古井洲郎示范片、双水豪山示范片、崖门古斗示范片和睦洲石板沙示范片,每个示范片选择3—5个主体建设村,通过主体村建设,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通过示范片带动周边村庄整治建设。

夙愿达成新会人喝上优质古兜水

喝上古兜山东方红水库的优质水,是新会人民期盼已久的共同愿望。

古兜山位于新会区西南端,距离新会城区约50公里,是新会与台山的界山。古兜山生态环境优美、水土涵养状态优良,水资源环境得天独厚。上世纪70年代,新会人民建成东方红、长塘、扫管塘和青石坑等水库,主要用作发电与灌溉之用。东方红水库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至Ⅱ类标准,是十分难得的健康水源,饮用古兜水一直是新会人民热切的期盼。

2003年5月23日,新会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充分利用古兜优质水库水资源实现城市分质供水造福市民的议案》的决议。城市分质供水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大、实施时间长、施工难度大,新会区政府从有利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考虑,在加快办理进程的同时,采用了分期实施、阶段推进的办法。

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主要由净水工程与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净水工程为新建银海水厂,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输水工程全长51公里,分为原水管道与清水管道两部分,原水管道起点是古兜山东方红水库,经崖门镇、双水镇穿越银洲湖到达银海水厂。水库的水在经过银海水厂处理后,经清水管道送至会城城区,接入供水管网到达千家万户。

去年3月29日,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举行试供水仪式,13年的等待,成就了一项惠及20多万市民的民心工程,新会城区得以形成多水源的供水格局,城市供水安全性得到提高,经济发展也有了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各乡镇的供水质量,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2017年6月28日,新会区正式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工作,对全区城乡供水实行统一规划建设,重组整合各乡镇水厂,完善和改造制(供)水设施,建立标准统一的水质检测系统,实施优质供水服务,最终实现全区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新会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社会老龄化、高龄化形势,按照“政府搭台建设、慈善企业资助、社区积极参与、社工机构运营”的发展模式,以推进长者食堂建设为突破口,解决辖区老人用餐难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据了解,全区目前已实现长者食堂的城乡全覆盖,已投入运营的长者食堂,每天前来就餐的长者达350多人次。维达慈善基金和万胜皮制品有限公司资助困难老人用餐17万人次,政府已资助未纳入企业资助的其他边缘困难长者8619人次。全区长者食堂建成后,全年累计资助长者将达19万余人次。

如果说长者食堂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那么,全新的养老中心则真正开启了新会人的医养结合新时代。今年6月28日,新会区养老中心大楼主楼(C栋)完成了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注,标志着新会区养老中心项目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期完成。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资金8500万元,设总床位数1000张,预计2018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大楼将真正成为老人解决颐养、生活、医疗和护理等照料问题的场所,新会区养老中心也将打造集颐养、护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护老养老服务体系。

在教育环境优化方面,近年来,新会区不断加大投入。近期,投入7.3亿元落实市委“三二一”工程,规划3780个学位的圭峰小学(东校区)已于今年8月动工建设;规划1350个学位的实验小学(文华校区)计划10月动工;广雅中学和广雅小学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整体工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江门外国语学校已奠基。上述学校建成后,将提供优质学位1万多个。

教育环境的优化换来了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学校4所、省级特色学校5所。今年,新会高考再创佳绩,各线入围人数均创历史新高,2013年以来,新会区先后设立高考特优奖和特别贡献奖,已累计奖励880多万元,9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

治吏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经成为摆在我市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市委书记林应武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如是强调。

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从落实“两个责任”,到巡察派驻全覆盖,再到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书写全面从严治党的这份时代答卷中,新会区采取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使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

新会区委书记文彦在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指出,当前新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区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努力构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新会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基层是矛盾问题的交汇地,也常常是改革创新的发源地。特别在目前日益复杂的形势面前,优化基层治理,实现基层善治,需要更有力的改革支点。

在新会,一个个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展:司前镇通过打造“一二三四”服务网络,引导镇机关党员干部燃点激情、锐意进取,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水平;双水镇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深入推进“党建带侨建”工作,整合基层党务、侨务资源,推动党侨共建,发挥侨胞资源和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新会区紧扣省、市基层党建及基层治理工作要点,以区、镇两级“书记项目”为抓手,压实基层治理责任,落实分析研判机制,区委常委会每季度研究部署基层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描绘出基层治理改革的突破口、创新的着力点、实施的路线图。

基础牢则民心聚。为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新会区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精准整顿力度,在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实现“两保持两增加”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四个精准”,“一村一策”整顿1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土地确权一直是基层矛盾的焦点。近年来,新会区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形成农村土地确权“新会模式”,并在全省、全国作经验介绍。通过确权,新会区不仅化解了“出嫁女”等一批突出涉地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村基层稳定,而且推动了土地流转规范化、价格市场化,有效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在推动村改居“政经分开”工作上,在会城城东、城西社区试点实施“政经分开”,积极探索农村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营事务分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构。

创新村级党务村务公开方式。在226个村(社区)建立“微信e平台”,深化党务村务公开,以“小平台”推动“大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同时,加强城市基层党建,通过整合机关、社区、企业资源,北边以北门社区、党员群众服务街为重点,深化提升“社工+义工+关工”党建服务品牌;南边以碧桂园社区、民和社区为切入点,整体推进园区、楼宇、商圈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亮剑”

五年磨砺,锋芒愈显。五年来,新会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全面“亮剑”,将工作融入进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坚持和深化中砥砺前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护航新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好发展。

去年7月,新会在全市率先建立区委和巡察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体制,同年11月率先成立正科级区委巡察办;今年全面推进巡察、派驻“两个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成立正科级“一办三组”巡察机构,已完成第一、二轮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已向被巡察单位反馈,并督促其整改。第三轮巡察正有序进行中,巡察工作得到了省委巡视组的赞赏。

在省、市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试点工作中,新会区大胆探索建立拟提拔区管干部入户考察制度,出台负面清单指引,将活动监督情况列入考核,这一做法在市纪委推进会上获得了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新会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基层违纪违法问题集中查办专项行动,在全省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打造了“一机构、两平台、三中心、四机制”的农村“三资”监管新会模式,自2012年该模式正式实施以来,全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总价增幅达92.21%。

监督机制的不断创新,带来的是执纪效果的不断扩大:新会区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突出“有病早治”,抓在日常、严在细节,让“红脸出汗”渐成常态;突出“高压反腐”,近五年查处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信访举报总体下降,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突出“重点肃纪”,紧盯农村基层“微腐败”,持续深化农村基层“两违”,下大力气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新会区纪委围绕新会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暗访、巡察、问责等“利器”的监督作用,推动治理“为官不为”取得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与本报及地方其他媒体联合开设“为官不为”曝光专栏,通过跟踪报道群众关注的“为官不为”问题及整改情况,倒逼各部门单位激发治理“为官不为”的动力。在自有微信平台开设“为官不为”意见收集专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形成区纪委带头、各级党组织自查自纠、群众监督“三方齐下”的局面,为治理“为官不为”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提供强大合力。

惩防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注重正面引导,抓廉政教育软件建设,创新性地举办全区党员党章党规党纪专题学习月活动。挖掘和弘扬本地优良家风,引导党员干部修身齐家;抓硬件建设,实现全区193条行政村廉洁文化书屋全覆盖。另一方面,注重反面警示。2013年至2016年,共通报农村基层违法违纪案例39宗,起到了震慑和警示作用,让农村党员干部免踏“雷区”。推行以案治本工作,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要人群实施廉政风险预防前置,提高可控系数。

“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这是人民的期待,唯有利剑高悬,与时俱进创新“剑法”,才能保证震慑常在,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简政篇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触及体制、涉及权益、牵连制度、影响管理的重大改革。然而,改革如果戴着沉重的“枷锁”,必然无法翩翩起舞。全面深化改革若想“轻装上阵”,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2014年以来,新会区先后20多次召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区委常委会会议、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党建和纪律检查体制等深化改革工作,全力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确保新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统筹推进。

通过顶层设计,一批事关新会发展全局的改革事项顺利推进:建立产业园区统一建设管理招商体制、圭峰区与会城街道合署办公、崖门镇与银湖湾合并、实施“十五证合一”登记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国地税联合工作平台”、“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全面铺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获阶段性重要成果……

破解农村土地第一难题

“恭喜你们成为首批领证人!”今年3月23日,睦洲镇举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仪式,来自该镇南安村的18个农户接过证书,笑逐颜开。

农村土地确权,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一直以来被许多基层干部感慨为农村土地工作的“第一难事”。稳定了承包权,就让农民吃了发展事业的定心丸,同时,也稳定了人心。如今的睦洲镇南安村,从曾经干群关系紧张、问题频发的“难安村”,变成了“示范村”。

新会区自2013年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针对一些村存在的土地权属不清、耕地碎片化、“三资”管理不规范、少数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推进“两田制”确权新模式,尤其是,在全省首创“确权确地(份额)到户”的做法,解决集体统筹土地确权难题,为明晰农地产权、推动规模经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5万户农业人口将陆续分批领证,“新会经验”也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

2016年底召开的全市基层治理工作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林应武提出,要大力推广“新会确权经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广东省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谭砚文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新会土地确权工作给予的评价是:“新会确权经验稳定了承包权,搞活了经营权,实化了所有权,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亮点。”

此外,新会区在农村综合改革中还创新探索了一批改革举措,比如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和供销社改革等,形成了一批具有新会特色的改革亮点和经验,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改革园区体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经济新形势下,新会区清醒认识到,“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招商恶性竞争、资源利用分散、土地闲置低效、环境事件频发,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不利于优质项目落户,不利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为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从2015年开始,新会区以改革园区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为抓手,对全区工业园区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搭建统一的园区管理平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场事关经济发展活力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新会区先后出台《新会银洲湖新城工业园区统一开发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完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银洲湖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方案》等改革方案,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六个统一”思路,搭建“5+6”11个区级园区平台,并利用新会经济开发区20多年的成熟开发经验,推动区级平台建设,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推进园区建设走多元化开发之路,实现资源高效运营、统一招商建设。

2015年,“合”的力量没有停下脚步。当年8月10日,新会区分别在会城街道办事处和崖门镇政府举行了圭峰区与会城街道办合署办公、崖门镇与银湖湾合并的揭牌仪式。调整后,圭峰区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涵盖会城街道全区域范围,实行区街统筹开发、融合发展模式,而银湖湾则整体划入崖门镇管辖。通过此次“强强联合”,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随着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新会凭借坐拥三大万亩产业园区的平台优势,提出与澳门、深圳联手打造“飞地经济”的合作模式,并规划了3个万亩“飞地园区”,借助澳门、深圳产业溢出,带动新会经济发展。

“两无两藏”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一个行政审批最简、政务服务最优的城市,往往也是优质资源、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伊甸园”。

为推进便民、富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新会区围绕市委“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和“两无两藏”(无门槛、无收费、藏富于民、藏富于企)要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服务改革,营商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比如,以前群众、企业要办事,要跑多个地方、多个部门,手续繁琐、耗时较长。2015年以来,新会区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的普及,推进“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把647项涉民、涉企事项统一整合到“邑门式”公共服务大厅,并将服务办理权限逐步下沉到镇“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社区)“邑家园”,群众可以就近选择“邑门式”行政服务网点,实现“在一个服务窗口提交资料,可办理全部业务”,以往的群众跑腿办事改为现在的数据跑网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

又比如,为方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新会区不断深化“多证合一”登记改革,由2015年的“五证合一”,到“九证合一”,再到目前的“十五证合一”,实现改革商事主体全覆盖。企业办理手续需提交的材料减少了60%,原来的最少16次往返9个受理窗口减少到目前的仅需2次跑一个窗口,若选择“双向快递”方式,则只需跑窗口1次,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妥;个体工商户办理证照手续的耗时也缩减了50%以上,申请表格资料压减近45%。办照时间明显缩短,注册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

再比如,今年8月台风“天鸽”来袭后,新会区委根据受灾情况,即刻出台九大措施,帮助农户和企业救灾复产,推进减税减负便民。在落实市民营经济“十二条”方面,新会区今年上半年已为企业减负7.2亿元,力争年内为企业减负超10亿元。

改革以来,全区商事主体数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5年增长9.3%、2016年增长7.48%。截至2017年7月25日,全区实有市场主体58677户。

文/叶田肖浩何其顺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