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上市房企渴求“补血” 信托续其生命线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11-30 12:15:43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阴晴不定,也注定不平庸。继房地产企业发行公司债、银行信贷、资管计划等融资手段被限之后,又一条房企“输血”渠道——海外发债也被堵。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阴晴不定,也注定不平庸。

继房地产企业发行公司债、银行信贷、资管计划等融资手段被限之后,又一条房企“输血”渠道——海外发债也被堵。

在这一背景下,房企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再融资将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发生悄然变化的还有A股的上市房地产企业的财务、融资状况等。

房地产调控过去一年了,往年的“金九银十”都是房企收获满满的季节,但今天却与以往不同。整体来看,虽说一系列楼市调控下显得有些萧条,但房地产商对资金的渴求却越发明显。随着房地产主要融资渠道纷纷被限,具有“补血”作用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悄然升温。

企业负债率上升业

绩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企稳,房地产A股上市公司2017年半年报透露出的行业现状似乎颇为乐观。

然而,亮丽业绩之下的高杠杆之忧却难以掩饰,据统计显示,已发布半年报的117家A股上市房企,净负债率平均达到207.44%(整体法平均),较去年同期的162.78%上升了超过40个百分点,呈明显上升趋势。

一直以来,房企财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行业生存的真实现状,净负债率作为关键指标之一,反映出房企资金链安全状况和杠杆使用情况。

而在目前融资端趋紧、销售端受限的市场现状下,房企资金链安全预期成为下半年关键指标。

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被用来反映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然而,房地产行业受现行的房产预售制影响,房企能够获得大量预售款,但这批预售款却被视为“预收账款”并计入负债中。

而实际上,与其他债务不同,预售款项没有利息成本,最终无需偿还,且一定会转化为收入。因此,房企更倾向于用净负债率来显示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

房企净负债率在60%至80%之间是合理状态,看企业发展风险则要看负债结构。不过,受房企公司债发行政策收紧影响,上市房企应付债券占负债比重持续走低,叠加其他融资渠道不同程度受限,长短期债务比出现回升,在手现金对短期刚性债务的保障程度也在下降。

回望房企上一次遭遇负债高峰是在2014年。据悉,彼时递交IPO申请书的万达商业,负债率只有52%。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企的负债率再度站上高峰。

借道信托“补血”

值得一提的是,负债率的攀升同时也给部分上市房企带来了更高的财务成本——统计显示,72家上市房企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出现了上涨;而69家房企的“财务费用/营业总收入”也为正增长。

不过具体到期限结构,上市房企长期债务的变化并不明显。数据显示51家房企长期负债占比出现了同比正增长;63家房企的长期借款出现抬升,以及59家房企应付债券也呈现了正增长。而在偿债能力变化上,70家上市房企的流动比率同比出现负增长,占比超过半数;而速动比率发生负增长的房企数量则相对较少,仅有51家,占比不足四成。

中长期负债上,上市房企明显出现了更大的压力。”一家大型券商房地产业研究员分析称,“相反更多的上市房企速动比率反而提高了,这说明不少企业开始注意到限购政策、金融监管等政策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并在融资端做前置准备。”

房地产调控、银行资金套利核查、资管整顿,诸多事件正在给房企的开发和融资模式带来改变。据了解,部分房企为了缓释负债率攀升趋势,降低财务风险,进而选择在资产、资金两端进行优化:一方面降低单一项目拿地规模,另一方面寻求集合信托等渠道进行融资“补血”。“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是两端,一端在资产上,开发商试图降低当前周期下的重资产风险,所以从年初到现在都是在组成联合体一起拿地,竞争也在2-3个联合体之间开展,而不是多家竞争。”一位上市房企人士称,“另一端则是在资金上,银行资金很难拿到了,资管通道也越收越紧,所以许多需求都依赖于信托来融资。”从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来看,信托类房地产的增速和占比的确均在提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合计增长5033.46亿元,同比增长61.10%,占上半年新增信托综合的8.63%,该比例也较去年呈现微升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房地产类信托结构中,集合信托的占比越来越大,而过去资金来源以银行为主的单一地产信托增长则相对有限。

在上述5033.46亿元的新增房地产信托中,集合信托和单一信托的比例约为3:2,而去年同期该比值则接近1:1。

不过,上半年房地产信托发行出现“有增无减”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业务一直以来都是信托产品违约的重灾区。有报告显示,信托行业纠纷案件所涉行业领域高度集中。

为抑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针对房地产信托渠道收紧政策也将加码。最后,地产商“缺血”将逐渐由预期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