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海洋我市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7-12-05 12:08:24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江门日报记者 司徒俊杰 摄江门,素有“大江门户、南海明珠”的美誉。作为全

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海洋我市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 中国财经界 www.qbjrxs.com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江门日报记者 司徒俊杰 摄

江门,素有“大江门户、南海明珠”的美誉。作为全省海洋大市,我市的大陆海岸线占全省的1/10,海岛岸线占全省的1/6,海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上、下川岛分别为全省第二、第六大岛,因海而兴、因海而强的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摆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行陆海统筹、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模式,在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的同时,守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厚积薄发的良好条件。

强化规划引领

拓展资源开发利用“新空间”

近年来,为积极融入国家“一路一带”和省“珠西战略”,加快推进大广海湾开发建设,我市不断探索并拓展资源开发利用“新空间”,取得了不错成效。

在大广海湾成为国家重大合作平台后,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江门市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一核、三片”总体空间格局(“一带”即一条黄金海岸带,形成东承环珠江口湾区、西联大粤西地区、汇聚江门市域滨海发展资源的东西向黄金海岸带;“一核”即广海湾—银湖湾滨海核心区,包括银湖湾围垦区、广海湾围填海区以及都斛、赤溪、斗山、端芬等镇;“三片”即银洲湖沿江产业片、上下川国际旅游片、镇海湾海洋生态发展片),划定“一湖、两岛、三湾”(银洲湖、银湖湾、广海湾、镇海湾、上下川岛)六大集中集约用海区,推动集中集约用海理念融入大广海湾开发建设,为全市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布局海洋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明确指引。

同时,修编市、县两级海洋功能区划并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为全省首批获得批复实施的海洋功能区划,并相继完成多项涉海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大力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强化综合治理

谱写海洋环境保护“协奏曲”

在保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海洋环境趋于恶化的巨大压力,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生态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江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河海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稳步推进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摸清全市海洋经济家底、完善海洋经济基础信息,并扎实推进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划定了20个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约1195.46平方公里,超我市管辖海域面积的40%)以及203.5公里大陆自然岸线(占我市大陆岸线49.06%),在红线区内分类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海洋生态红线“划得清、管得严、守得住”。

为加强沟通合作,实现协调联动,我市还分别与省海洋渔业厅以及珠海市、中山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海洋防灾减灾是海洋工作的基础,是保障海洋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市大力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建设,组织开展2017年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编制实地调查报告和评估工作报告,为海平面变化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完成风暴潮预警报综合系统和滨海旅游预报系统建设,建成海洋观测室建设,及时发布海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服务保障能力;组织编制《江门市赤潮防治应急预案》、《江门市预防风暴潮、海啸应急预案》、《江门市重大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等,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强化执法监管

打好蓝色国土安全“保卫战”

为提高海洋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我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部门全面推行海监执法“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下沉、监管靠前,以“海盾”、“碧海”、“海岛定期巡查”等专项执法行动为抓手,健全海域海岛管理、海域动态监管、海监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全面梳理辖区内涉嫌违法用海用岛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与珠海、中山、顺德等地海洋与渔业执法合作,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西江水域“三无”船舶非法捕捞行为和崖门口海域非法开采海砂行为,共同维护海洋与渔业生产秩序。

同时,海洋部门还联合海警、边防、海事、港航、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市航道局联合台山、恩平当地基层镇政府组织开展了那扶河及镇海湾出海航道碍航设施清除联合执法行动,依法对长期非法占用海域,污染生态环境,严重危害航道安全无证经营养殖户的鱼排网箱、蚝排进行拆除。通过一系列执法行动,切实加强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呵护了美丽海洋家园,深获渔民群众好评。

强化生态修复

打造绿色发展良性“循环圈”

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双保任务”,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从粗放型发展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又要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下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修复行动,建立了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台山乌猪岛县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上下川岛中国龙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等5个涉海保护区,总面积达615.34平方公里。

同时,我市还立足于海岛的自身条件,加强海岛的分类管理、科学开发和有效保护。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完成围夹岛领海基点维护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将台山下川岛综合整治修复项目列入国家海域使用金建设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794万元。另一方面,科学开发利用,以川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上、下川岛双双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并获全国“十大美丽海岛”特别提名奖,王府洲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岸”。

强化污染防治

构筑海洋环境污染“截流闸”

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同时,更要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成江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分类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全方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并重点对江门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海洋灾害等开展监测。

目前,我市在近岸海域共布设监测站位19个、沉积物质量监测站位7个,进行了海水和海洋沉积物监测。同时,加强对重点入海河流和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实时动态监控,密切监控入海口水质。

我市还严格贯彻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三同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督促工程单位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全市海洋海岸工程环评执行率达100%。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广海、斗山、海宴、下川岛王府洲等地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34座,处理能力为87.8万吨/日,2016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31%。

□ 江门日报记者/陈敏锐 通讯员/周玉红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jm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