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新会历史名菜: 三鯬煮苦瓜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04-13 12:31:29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林福杰广府人对鲥鱼俗称为“三鯬”,又有写作“三鯠”。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说鲥》记:“独粤人呼为三鯠,不知其说。按三鯠,一作三鯬。”今又有见用同音字作“三黎”“三犂”“三来

林福杰

广府人对鲥鱼俗称为“三鯬”,又有写作“三鯠”。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说鲥》记:“独粤人呼为三鯠,不知其说。按三鯠,一作三鯬。”今又有见用同音字作“三黎”“三犂”“三来”。本地还有人戏说三鯬是“三攋”。攋,粤语,音赖,是遗落、漏掉的意思。此鱼与日常食用家鱼对比,“攋”掉了三样东西:鱼鳔、“鱼头晕”、口中牙齿。

鲥鱼自古以来就列入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它有很多故事,比如它很怕鱼鳞被擦掉,被苏轼称之为“惜鳞鱼”;它鱼刺细小密集,吃时感到多骨不爽,被文人戏列为人生“三恨”“五恨”之一,这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不作介绍了。鲥鱼有溯河产卵洄游的特性,每年从海洋溯游进珠江、长江和钱塘江等河流的产卵场进行繁殖。新会濒临南海,过去银洲湖、西江的三鯬渔获颇丰。由于三鯬多脂,肉味鲜美,甘腴可爱,除了适宜蒸食以外,最好是煮苦瓜,当然还要落点豆豉。“三鯬煮苦瓜”是新会历史名菜。

新会盛产苦瓜,古称“蒲达”,相传是明代初期郑和从国外引入。明万历《新会县志·物产》记载:“蒲达,俗名苦瓜。”崖西童谣有《苦瓜仔》:“苦瓜仔,心内红,有人富贵有人穷……”;新会童谣(同广东童谣):“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嚼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民俗多不喜欢“苦”,因微苦与甘凉同在,又改口称“凉瓜”。清道光《新会县志》记:“苦瓜,一名癞葡萄,性凉能解毒,味不甚苦,新出尤佳。种于秋者名秋瓜,逾于他邑。”可知清代的新会苦瓜已列佳品,胜过邻近县份所产。近几十年来,新会凉瓜以杜阮凉瓜为代表。

新会的苦瓜品种“雷公凿”一直有名,它不同于一般的长条形苦瓜,其瓜身短肥饱满,顶圆底尖,似凿子形状,被戏称为“雷公凿”——正如“雷公钻”“雷公锤”“雷公鞭”的戏言。其瓜色翠,瓜汁多,瓜肉厚,瓜味浓,“苦口凉药”(俗语),它是清热消暑的好食材。苦瓜的特色就是“苦”,新会俗语说:“苦瓜唔苦还想望甜?”人们喜欢它,就是要它那种微苦甘凉的口感以及食疗价值。

三鯬鱼与新会“雷公凿”苦瓜是佳配,鲜美甘润,回味悠长,配合得天衣无缝。相传,新会天河乡(今属蓬江区)与顺德杏坛的西江河段甘竹滩一带捕捞的三鯬最负盛名,做这道菜比用银洲湖的三鯬更胜。清代道光丙子科举人、诗人、新会外海南山(今属江海区)人伍元亨(1825—1875年),作诗咏三鯬,有“微风甘竹岸,凉雨苦瓜船”之句,被文人雅士所传诵,并为清光绪《新会乡土志》引用。

古琴岭南派创始人黄景星的侄孙、著名琴家、新会人黄炳堃(1832—1904年)做官久居云南,作的一首《忆岭南》诗,开篇第一句就是“入馔三鯬试苦瓜”(馔,菜肴),可见对家乡这道菜印象非常强烈,“三鯬煮苦瓜”也就承载了乡情、乡愁。

据老一辈人回忆,过去年底至第二年春为三鯬鱼旺季,解放前广州至江门(时属新会县)的客轮,在春日,船中常有“三鯬煮苦瓜”这名菜供应。1937年1月20日凌晨,“民族渡”在甘竹滩出事沉没,死268人,此后一段时间,甘竹滩一带的“胭脂颊”三鯬鱼人们都不敢吃了。

现在银洲湖和西江下游江段环境已不大适宜三鯬鱼洄游作产卵场。1981—1982年在银洲湖还有三鯬作为测量标本,至今已难以捕捞到这种野生三鯬了。加之此鱼离开水即死,今天要品尝野生三鯬极不容易,价格金贵,听说每斤数百元,甚至一二千元。目前有养殖户引进美国鲥鱼养殖,市场上时有冰鲜的三鯬或三鯬咸鱼售卖。但两次以每市斤18元的价格买来试做这道历史名菜,作为配菜的苦瓜,煮出的味道尚好,而这种冰鲜的进口品种鲥鱼,味道与想象有较大落差。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jm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