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一张照片引发的“血案”“版权卫士”视觉中国陷入版权纠纷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04-14 12:32:31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就是因为这张黑洞照片,视觉中国成了被痛打的“落水狗”。 图/新华社版权图片库“视觉中国”,这几天正在风口浪尖。 事件因一张黑洞照片而起。4月10日晚,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发布

就是因为这张黑洞照片,视觉中国成了被痛打的“落水狗”。 图/新华社

版权图片库“视觉中国”,这几天正在风口浪尖。

事件因一张黑洞照片而起。4月10日晚,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发布了一张黑洞照片。根据网站说明,只要清晰标注来源,使用者即可非独占、免费地使用。然而,国内图片库网站视觉中国也发布了这张照片,并且明码标价,争议也随之而来。

一张全人类共享的照片,竟然被标注为“版权所有”。随后,还有网友发现,有关国旗、国徽、团徽等的照片,也被视觉中国标注为“版权所有”。一时间,被称为“版权卫士”的视觉中国引来了无数吐槽。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第一财经、中国经济网、《新京报》

事件

黑洞照片让视觉中国“翻车”

4月10日晚,欧洲南方天文台官网以“新闻稿”形式,发出一张黑洞照片。根据网站说明,只要清晰标注来源,使用者即可非独占、免费地使用。不过很快,视觉中国的图片库也发布这张照片,同时明码标价。

不仅是这样黑洞照片,视觉中国还将国旗、国徽等图片标注了版权所有。这几天,视觉中国陷入了版权“黑洞”中。面对共青团中央、众多企业的点名质疑,以及媒体揭露其“维权套路”,视觉中国连发两条声明予以回应。4月11日晚间,视觉中国网站已无法打开。12日上午,其他两大图片网站全景网络及东方IC也无法打开。同日,作为A股上市公司的视觉中国上演“一字”跌停,市值蒸发20亿元!

据悉,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经依法约谈视觉中国网站,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对此,视觉中国再次发表致歉信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自愿关闭网站开展整改,自愿接受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处理。

据网信天津消息,4月11日,针对视觉中国网站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情况,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

视觉中国网站负责人表示,作为平台方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将全面彻底整改,在此期间暂时关闭网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社会及网民监督。

12日早间,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回应媒体称,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主张不合法,ESO从未将他们的图片版权转让给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且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照片联系过ESO。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表示:“一旦发布了,就是全世界可以使用的,媒体上也可以看见,只要标注是哪来的就可以。”

欧洲南方天文台介绍,使用其网站上的图片、文字等,没有特别说明的话,一般都遵循相应的授权协议(简称:CC4.0),清晰署名即无需付费使用。

CC4.0协议下,使用图片、文字必须遵守的条件是,给出署名,同时标明是否(对原始作品)作了修改,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进行共享(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行本作品),以及演绎(修改、转换或以本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且是在任何用途下,甚至商业目的。换句话说,CC4.0是个相当宽松的协议,只要标明黑洞图片来源,即可自由使用,甚至用作商业目的。

反应

“黑洞”事件引爆网络

视觉中国这起“黑洞”事件发生后,立刻引爆了网络,媒体、网民都开始爆料、吐槽。从“群起攻之”的态势来看,“苦视觉中国久矣”的情绪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此事件如此急速引爆网络的原因,除了国徽、国旗、伟人照片、大学校徽、企业logo等图片版权被其占为己有引发不满外,牵涉出的部分商业公司和机构以保护原创版权之名,大肆“碰瓷”敲诈谋取非法利益等也是重要原因。正如媒体和网民指出的,一方面,以保护之名实施著作权侵权,掠他人之美,冒充著作权人实施欺骗、讹诈;另一方面,搞“碰瓷式”的维权,动辄进行高价索赔,动辄要求签订包年合同,搞得不少媒体战战兢兢,不敢配图。

其实,有不少人觉得视觉中国在客观上推动了签约供稿人的权益保护,促进了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人对于版权保护的意识。但令大家怀疑的是,视觉中国保护的版权,是不是真版权?版权保护是不是真合法?正如新华网评论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不能容忍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反过来带头侵犯知识产权;我们不能容忍打着市场化商业化的旗号,却在过程中走上歧途,甚至违背法律,严重背离初衷。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人们开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挑战了既有的版权法则,“版权到底是谁的”成为一个全民性难题,“苦视觉中国久矣”与某些自媒体到处复制和洗稿并存。如果此事件引发全社会对此话题的讨论,推动“视觉中国”们更合规合法,用户更尊重版权,那倒可能会开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

吐槽

备受诟病的“维权式营销”

其实,视觉中国的“维权式推销”模式,早在前几年,就在主要的图片使用者媒体行业里备受诟病。

一位图片版权市场的资深人士透露,视觉中国有后台系统自动捕捉各个网站的侵权行为,开始发现的时候往往不去维权,等到侵权图片累计到一定量,再进行维权,以起诉同时推销的方式,达成被动版权交易。

有摄影师告诉记者,视觉中国等图库公司可以把摄影师作品标记,一旦发现有别的没经过授权使用摄影师照片的媒体或者公司,图库公司可以帮摄影师打官司,最后摄影师获得赔偿。

不过,在国内一广告公司设计总监李伟看来,这种合理维权有逐渐“走歪”的趋势。

“视觉中国、全景视觉等图库网站,早期的盈利模式均以卖图库授权为主,如今则出现了以诉讼推动销售图库的趋势。2013年左右,视觉中国、全景视觉等开始起诉企业客户双微使用的图片侵权,企业客户则委托广告公司进行解决,通常的解决方式是广告公司出几十万购买图库版权,此前侵权的图片被计为合法购买。”李伟如是说。

2013年之后,随着“鹰眼”等图片追踪技术的发展,图片维权变得容易,不管图片是否裁切、修改,只要通过唯一的识别代码,都可以找到侵权图片。再加上,图库网站逐渐发现,一个销售员努力维护客户的年流水(几十万元),基本和打一个版权官司的收益相当,版权战开始变得越演越烈。

去年,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微博爆料称,视觉中国在2016年开发了一个系统,开始有组织、大范围地向未授权疏忽使用他们图片的企业要求巨额赔偿,并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当时,张颖便对这种漫天要价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

据强韵数据统计,自2013年到2018年三季度,视觉中国及其子公司共涉诉讼1000多起,涉案赔偿金额合计625万元。其中,与Getty版权图片涉案金额达到615万元,超过上述赔偿总额的98%。

李伟表示:“为避免麻烦,视觉中国更愿意用Getty的图片进行维权诉讼。而用于维权质询的摄影师图片又会如何处理?基本都是‘维权转销售’,即通过维权获得图库购买。”

2014年,视觉中国在主板上市。其2017年年的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鹰眼”新增年度协议客户数量较2016年同期增长超过54%。

分析

怎样才是版权保护正确“打开方式”?

视觉中国称黑洞照片属于“专有授权”引起争议,更因其将不在保护之列或不为己有的作品“盖戳叫卖”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视觉中国不仅“吃相不雅”,其行为更触犯了法律边界。人们不禁质疑,怎样才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是创新、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图片作品、图片作品权属、作品使用、侵权责任等,都有明确规范,以商业目的使用权利不明的图片,或者在网上传播他人图片,未给著作权人署名,就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或信息网络传播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得到了著作权人的授权,才能避免涉及违法。只有获得正规渠道正式授权的产品,才能受法律保护。以黑洞照片为例,根据中科院院士武向平所说,一旦黑洞照片发布了,就是全世界可以使用的,媒体上也可以看见,只要标注是哪里来的就可以。显然,黑洞照片的版权并不属于视觉中国。视觉中国直接将他人的logo图案做了矢量图、打上水印卖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著作权的侵权。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有力推动了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次全民吐槽视觉中国的违法经营方式,也正说明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完善的同时,相关产品的使用者也要提升产权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向一切“维权碰瓷”的行为说不。

4月11日,天津网信办要求视觉中国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目前工作督导组已进驻视觉中国网站。视觉中国称将全面彻底整改,在此期间暂时关闭网站。12日上午,国家版权局就黑洞照片版权问题发布公告,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希望视觉中国切实端正态度,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改措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也希望有关各方都能从此事中受到警示,开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

各方声音

@青年湖南:我们尊重著作权,保护版权更是社会共识。但决不能以保护版权之名,图利益之实。

@如果当时0809:咋什么都是视觉中国的,黑洞照片版权不应属于全人类吗?

@490574474vk:这种销售模式也是让人醉了,这算不算是“盗图碰瓷”?企业还应守住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

@喵喵大富2018:侵权不应该,并且应该极大地尊重知识产权。但是这种漫天要价近乎于“勒索”的商业模式更不应该,不知道这种商业模式还能延续多久。

@央视网:吐槽不能情绪化,不能毁掉近几年来好不容易提升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得回归法律的标准,厘清问题所在,才能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进步。

@新华网:保护版权是社会共识,但不能为了利益滥用版权,以版权之名,图利益之实。对于此事,仅靠当事一方的自我反省是不够的,有关部门还要介入做进一步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jm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