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从农村搬进社区安置点,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08-14 12:31:32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龙 山 寨 之 变编者按:在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征程中,2.5万平方公里的昭通大地上,浩荡展开了农危改、拆旧拆违、复垦复绿等工作,通过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城

龙 山 寨 之 变

编者按:在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征程中,2.5万平方公里的昭通大地上,浩荡展开了农危改、拆旧拆违、复垦复绿等工作,通过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型社区向城市型社区过渡,农民向居民转变。

这是650万昭通人的福祉建设,也是一场关乎昭通未来发展的壮阔蓝图建设。昭通振翅腾飞,前景可期,未来可待。本报特编发此稿,以飨读者。

农危改改出新气象,拆旧拆违拆除新天地,复垦复绿展开新家园,这是一次的一次乡村治理,这是一场昭通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创新之始,更是一场昭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龙山寨之变

走进龙山寨社区古镇集中安置点,一个设施齐全,清洁整齐的古镇映入眼帘,一排排白墙青瓦红格子窗的崭新住宅错落有致,平坦的硬化路与社区绿化相映成景,宽敞的广场上老人们三五成群拉着家常。

“从农村搬进社区安置点,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72岁的周红美自豪地说。

从落后乡镇到美丽乡村

昭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龙山寨社区位于昭通中心城市南部,随着昭通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该片区成为GZ40线、G356线、新机场路连接线等重点交通要道的交汇处,成为进出昭通中心城市的南大门。但该片区的恶劣环境严重影响了昭通中心城市南大门的整体形象,严重阻碍了该片区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改造该片区的陈旧住宅区,化解“两违”建筑存量,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昭通中心城市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四城同创”和“四治三改一拆一增”的相关要求,

昭阳区围绕GZ40线、G356线等重点交通要道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结合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拆除老村庄与旧住宅区,进一步整合土地,统一科学、合理规划,新建易地扶贫安置点,培养发展葡萄产业,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发展的人居环境特色,

创建省级拆旧村建新村安置示范点。龙山寨社区主任张天虎告诉记者,龙山寨以产业为龙头,从村容村貌和特色优势产业上,谋求建设一个美丽新农村。

一个时间节点可以说明龙山寨社区变革之路:2016年9月26日,启动建设龙山寨社区拆旧村建新村建设点;2018年5月28日,分房完毕安置户搬迁入住。

一组详实数据充分折射龙山寨社区变化历程:龙山寨社区集中安置点安置拆迁群众245户734人,安置点占地面积为83亩。

整个安置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高品质、高规格设计,根据安置面积设计多种安置户型,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一次完成”的要求建设,同时结合龙山寨红玫瑰葡萄产业,配套发展葡萄产业园,发展特色庄园经济。

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居民

“房子漂亮,装修也好看。”

“以前在村子里环境卫生不好,现在到处都干净整洁。”

“楼下有好多商户,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也可以自己做生意。”

......

谈及搬到新家后的生活,住户们你一言我一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龙山寨社区古镇安置点通过拆除村庄旧住宅,新建美丽宜居的特色安置点,实现“拆迁”促“三改”,“拆迁”促“安置”,进而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型社区向城市型社区过渡,农民向居民转变。

在龙山寨社区古镇安置点的建设中,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高品质、高规格设计,安置房面积分别为60㎡、80㎡、100㎡、120㎡四种安置户型,注重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好水、电、路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外,还同步配套了社区卫生院、文化广场和商业门店。

“我搬过来时就一直想就近找一份工作,刚好龙山寨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在招聘工作人员,我就应聘到里面上班了,离家近能很好地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 36岁的张江在古镇找到了工作,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我和丈夫在工地上做钢筋工,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冒着酷暑在高高的楼板上扎钢筋,哪里的工地需要就往哪里去,家里的孩子也顾不上。”46岁的张天伟是龙山寨社区5组的群众,她和丈夫耿兴友在建筑工地做了10年的钢筋工。提到以前的生活,她唯一的记忆就是苦,她和老公都在工地,有时候半年都拿不到工资,全家的经济来源都断了。

2017年8月份,看着修好即将入住的龙山寨社区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好离昭通城区也近,张天伟和丈夫合计着利用打工10年攒下的存款和老公做家常菜的手艺,在社区开个饭店。

“有这个想法后,我们就去找了社区管委会,他们帮我们找了两间靠外面的门面,一个月15元每平方米的租金,一年的租金也不高,还可以有免租一年。”张天伟告诉记者。

随后,张天伟家的农家杀猪饭餐馆正式在龙山寨社区集中安置点开张。开张后,餐馆生意比较好,每天都有10多桌客人,每天都有2000多的收入。张天伟说:“现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时候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计划着要找两个服务员。”搬入新家,开了餐馆,提到现在的生活,张天伟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龙山寨拆旧村建新村易地扶贫安置点通过集中统建安置,妥善解决规划区外拆迁安置问题,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结合精准扶贫易地安置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龙山寨红玫瑰葡萄种植实际,通过配套产业,创建红玫瑰葡萄产业园,极力拓展葡萄产业链和深加工,提高居民经济收入,解决失地拆迁户的生计和就业问题。

乡村美了,农民富了,村庄靓了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硬道理,龙山寨社区按照“宜居、宜商、宜游、宜发展”的总体思路,社区成立群众代表参与的管理组,通过群众会议,决定对所有商铺集中打造专业市场,统一招租,提升铺面价值,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每家都有三个门面,在筹建期间组织了多次会议,群众表决同意所有的铺面由社区集中管理,到时租金由社区两委和群众代表收集管理后平均分配给所有拆迁安置群众。”张天虎说。

“我们通过会议讨论过商铺的事,大家都同意由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张万林家有两个户头,在安置点有两套房、6个门面,他告诉记者,群众们都知道安置点想要发展必须要有商家先进来,如果大家都把好商铺据为己有,没有规划到处乱糟糟的,商家不愿意来我们就真的没有什么发展了。

安置点的群众们都想通过商铺的统一管理,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入住安置点,这样安置点才能热闹起来,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龙山寨古镇安置小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共有商铺726个,商铺面积3万余平方米;物流园区占地7万余平方米,仓库用房4万平方米,仓库门面168个,最大仓库面积0.6万余平方米。通过招商,目前,商家洽谈的有180户,正式签约入驻的有130户,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有40多户。

据了解,龙山寨社区依托区位优势和当地葡萄产业,准备打造葡萄专业市场、机动车交易及配件市场、建材市场、仓储物流、地方特色美食等功能市场,让铺面利益最大化,所有商铺租金全部返还给安置群众,根本上解决安置群众的后顾之忧。集中规划后每个片区都有特有的规定商铺,这样便于社区进行集中管理,也能让整个安置点有序发展。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云南页驰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华,他目前在龙山寨社区安置点投入了150多万元,租下了两个门面做普洱茶、红木家具和建水紫陶生意,开店一年他很看好这里的商机,已经承租了一栋三层的房屋打算扩大生意规模。

“龙山寨社区安置点的房屋建设有古镇的风格,交通便利风景好,很适合做普洱茶、红木家具和建水紫陶的生意,我很喜欢这边打算长远发展。”李华说。

产城一体化 乡村美如画

龙山寨古镇管委会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因势利导,制定优惠招商条件,吸引商家入驻经营,盘活资源,提升安置房商业价值,促进安置户脱贫致富。今年26岁的王军,是一客栈的老板,也是率先入驻的商家,他在这里开客栈,看准了这里的古镇风格,还有安静的环境,他想打造一个慢时光的生活栖息地。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我们投资这里就营造了一个慢节奏、慢时光的生活状态,来我们这里入住的都反馈说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很放松的舒服的感觉,可以下来喝喝茶,朋友小聚。特别是晚上龙山寨古镇的灯光打开以后,映衬在晚上的夜景之下,这里的环境和感觉,更是一种慢时光、慢生活状态。”

走进客栈,一种温馨、宁静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客栈里面有一个休闲的庭院,有客房10间,每间房间都带有阳台。“像我们这些房间,每一间都带大阳台。适合在睡觉休息之余,在上面晒晒太阳,喝喝茶。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住的很多住客都反映在这里很舒服,像家里一样放松休闲。” 王军说。

“龙山寨社区安置点面积宽敞,交通便利,房租便宜,我们搬过里后成本减少了利润提高了不少。” 昭通恒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张万东说,他们还预计要增加5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面积和2000平方米的仓库。

龙山寨古镇创建拆旧村建新村安置省级示范点,是昭通“四城同创”的一个典型示范,古镇将着力培养发展葡萄产业,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发展的人居环境特色,将打造成为昭通的一张特色旅游名片。

龙山寨“村中城”的启示

李云飞

真是奇迹,短短时间,龙山寨社区古镇集中安置点就衍变为一个四通八达、别墅林立、鸟语花香、产业致富的“村中城”,的确令人惊喜、赞叹。这一成功典范发出六点启示:

启示一:科学定位决定科学规划。龙山寨社区虽面积不大,却是昭通中心城市的南大门,在“四城同创”劲风的吹拂下,整个安置点严格按照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一次完成”的要求进行,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发展葡萄产业园,做大做强特色庄园经济。新人新家新面貌,搬迁到新家的人们过上“家门口致富”的舒心日子,自然安居乐业、幸福多多,激发出更大的生产热情。

启示二:以点带面催生发展动力。龙山寨的红玫瑰葡萄逐渐成为“村中城”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八方客,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就是市场,人们不仅与时俱进读懂了市场,而且还学会了“家门口”做市场,招商引资,创办产业,造就了一批职业农民。这里的人们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扬长避短做生意已不是新鲜事,彰显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发展态势。在这里,家家有事做,人人能致富。

启示三:从看市场向做市场迈进。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增收,安居乐业才有保障。这个不大的“村中城”,在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仅商铺就建有726个,且运营功能日趋完善,不断吸引客商入驻。这个“村中城”有“货”、有“人”、有“市”,逐渐打开市场局面。不久的将来,这一“村中城”将依托区位优势和当地葡萄产业优势,必将成为葡萄专业市场,带动其他产业迅速发展。

启示四:服务到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形成联动之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村中城”之所以成为成功典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力于上下联动、工作到位。在工作中,善抓主要矛盾,才会纲举目张,解决存在问题,扫清发展障碍。这就是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力走群众路线获得的硕果;这就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责任担当,及时现场办公,攻克难关;这就是群策群力的威力,众志成城,从成功走向成功。

启示五:城镇化助力集中安置。这一成功典范,有一个做法值得总结推广,那就是着眼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长远发展,选择经济要素,发挥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区位优势,向周边扩射,振兴乡村,确保群众搬迁后有学可上、有业可就、有事可做,能够尽快脱贫致富。

启示六:不让贫困群众因搬迁而负债。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有关部门在不突破投资标准和搬迁群众自筹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保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控制建设成本,为贫困搬迁户在安置点提供安全住房,防止因搬迁而负债,全力巩固脱贫成果。特别是,在前期规划时,把就业市场与搬迁劳动力“双向调查”的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确保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综合 |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实习生徐有定 虎彦群 曹铎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聂学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