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州装备:6G 建筑工业化助推产业升级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08-20 11:04:03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历史建筑由原始土木搭建演变成砖瓦手工建造,再从砖混机械化作业,发展到第四代装备化施工及第五代工厂预制装配。“仔细对比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两代建筑并

历史建筑由原始土木搭建演变成砖瓦手工建造,再从砖混机械化作业,发展到第四代装备化施工及第五代工厂预制装配。“仔细对比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两代建筑并没有明显区别和市场优势。关键是造价和生产效率上并没有竞争力。”6G 建筑联盟主席、中州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州”)董事长及 6G(6th generation building technology,缩写为:

6GBT,以下简称:“6G”) 建筑联盟首席设计师陆卫明,在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专访时表示,第六代建筑应该是:更环保、更节能、更耐久、更快速、更抗震、更智能、更安全。最主要的两点是:生产效率高、建设造价低,做到以上标准方能达到 6G 的基本要求。

产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这一词汇相继出现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众多企业也都潮涌般加入到了建筑工业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中。

陆卫明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中州开创第六代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由 LONGTECH 提供的全套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再由中州投资 2.5 亿元人民币进行技术转化实现工业化过程的示范产业基地,目前被河南省列为重点工程和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

6G 建筑的标准模式是:工程设计一体化、建筑部件工业化;施工过程装配化;装修材料标准化、建筑机电智能化、百年保证常态化。

由于采用系统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以及装配式工艺,且建筑与装饰同步,建造周期因不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可直接缩短工期 60%以上。选择模块化定制的节能环保技术、装饰材料,新一代机电产品及新工艺,使建造成本有降无增。

建筑结构全部采用重钢结构从而降低了建筑自身重量,提高了抗震等级,另外钢结构采用新技术完美解决了钢结构的防腐和防火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了生物技术,生产的抗压墙体具有自修复功能,提高了抗衰老能力及维护成本,从而有了百年质量保证的承诺。

6G 建筑将其与传统建筑相比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方面是与现代科技产品升级换代同步设计,环境处理系统采用了以智能控制为主的空调、净化、除尘、灭菌、加湿、干燥与一体的高压送风和分布式送、回风自动调节风口,克服了风管截面大占用吊顶空间和集中风口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达到智能优质、快速安全、节能省钱、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的优点,已中州装备:6G 建筑工业化助推产业升级中州 6G 建筑工业化技术与装备,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联盟共享 6G 建筑成果,开创 6G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与房地产金融的创新时代。

然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建筑工业化可广泛应用在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品房、住宅楼、工业厂房中的单层、多层和中高层建筑,更适合大跨度、大空间和超高层建筑中,还适合边境哨所、岛屿建设、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特定场所。

另一方面,施工现场消除了建筑噪音、施工扬尘、建筑垃圾的产生,完全达到“6 个百分百”,将不会受到环境治理等政策方面的停工,从而提高了建造速度,改善了建筑工人的施工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6G 建筑完全达到产业工业化,在建造整个环节实现绿色、节能以及可持续发展。”

虽说,当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从装配式建筑开始,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陆卫明认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投资和金融产业的加入。6G 建筑所涉及的技术研究、工艺设计、装备制造、生产安装、智能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标准、技术规范、结算依据等衔接问题,仍需政府、乃至行业主管及研究机构跟上建设的步伐,这方面要做到完善还需努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 年 7 月 18 日颁布了建办公市函(2019)425 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的批复》相关结算、标准、规范陆续出台。

推动6G建筑工业化

在核心技术方面,他强调,从设计开始,改变原来的设计模式,从规划、建筑、结构、装修、机电、智能化、环境等全面的系统化设计,彻底改变原来的建筑方式。行业会采取一站式设计、一条龙生产、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家居。并且彻底摆脱二次装修、多家服务的落后方式。

“其应用技术要和设计一体化,同时要将制造工艺、新材料、生产装备联系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投资而不是增加。”陆卫明说道。基于此,中州在该领域进行沉淀和探索,以及公司团队多年研究发明LONGTECH 蜂窝网构。

“该产品具有强度高、产量大的特点。用于围护墙体填充材料的蜂窝结构,每台设备日产量达到了 3000 平方米,双饰面墙体人均日产量 20 立方米,比重仅为 550kg/m³。而全球建筑人均产量仅为 1-2m³/ 人天。”提及到产品相关的内容,陆卫明显得十分严谨和专业。

除此之外,6G 重要技术:《生物自修复动态水泥》将网构强度和双饰面提升到了极致,可塑性强,耐久性好。“建筑物外墙长年会受气候、风雪、地震或外部因素影响,会产生裂缝和风化,墙体中的休眠生物菌适应碱性环境,所产生的孢子在没有食物和氧气的情况下能存活 100 年以上。遇水复活、耐寒 -60°和 120°高温,排泄物产生方解石、石灰石。”陆卫明还强调:这样的“自修复生物菌”可逐渐弥合可能产生的裂缝。

陆卫明对《中国房地产金融》说道,中州转化 LONGTECH 集团的新技术是早在 2004 年开始研究的《生物自修复动态水泥》《蜂窝金属网构》《网构生物墙体》等相关产品,于 2019年开始技术转化,由于受到大体积运输的限制,所以目前公司独家生产的产品,还不能满足 300 公里以外的工程项目,要得到广泛应用和技术普及就需要各地的相关企业与 6G 建筑联盟建立合作关系,分享技术,共享产业发展升级的平台。

“目前我公司设计的产能为年产量 22万 m³,日产量为 600m³,生物墙体车间 30 人,人平均产量 20m³。”

他还表示:“中州正在建设中的被动式全装配展览馆和学校已经开工建设,26 万平方米的住宅楼和 16 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还在设计过程中。生产装备的进一步自动化生产线是我们下一步重点投入的方面,要求将产能提高到平均每个人 30m³/ 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公司取得建筑工业化相关装备、材料方面的重大发明专利7 项,实用性专利 16 项,申请施工工法3 项;积极参与河南省装配式建筑相关地方标准、标准设计、施工定额的编制工作。

“企业的重点核心是帮助同行转型升级,共同发展 6G 建筑工业化,完 善 6G 建筑联盟的应用和管理平台。”

陆卫明介绍称,中州是由上海龙泰集团、中汇融通、河南省建科院、上海建工五建集团、中国二十冶集团、德国柏林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联盟设立的 6G 建筑技术转化基地。

虽然目前国家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逐步完善了政策和标准体系上的相关规定,但目前业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例如较高的建筑成本,以及专业人才和技术上的缺乏等。

对此,陆卫明指出,在技术培养方面,中州已经与德国柏林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联盟设立了中州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养 6G建筑专业人才,与建筑科学研究联盟共同设立 6G 建筑专业的设计团队,重点打造 6G 建筑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今年计划开设六个专用技能班级,计划新招三百名学生。

助力产业升级

绿色建筑是一种追求人居发展的理念,而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可以实现这种“理念”很好的建筑形式。落实装配式建筑,是对绿色建筑的有力支持。

当下“健康”、“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在如此重视环保的今天,除了垃圾分类,建筑垃圾也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建筑垃圾数量已在城市垃圾总量中占比高达 40%,已然成为废物管理中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 50 年,我国至少生产了200亿立方米粘土砖制品,未来 50 年大都将转化成建筑固体废弃物。所以,对建筑垃圾的妥善处理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与现浇整体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且产生建筑垃圾相对较少,结合“垃圾分类”这一热门话题,陆卫明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6G 建筑实现了标准化设计,一体化生产,集约化装配,消除了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

由于 6G 建筑采用的大体积运输,因此在包装上均采用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包装工具,可以重复利用,另外,所有的产品均为工厂生产、标准定制,基本上克服了施工现场的包装以及废弃物的产生,而工厂内产生的下脚料均可重复使用,因此对建筑垃圾的减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处理老旧建筑垃圾这方面,陆卫明提出:“我们可以将建筑垃圾通过集中、分类、分别处理的方法,将建筑垃圾中混凝土水泥制品进行粉碎、分级,可以作为生物墙体的填充材料。

其他级别的建筑垃圾可作为路基的垫层混凝土的辅料使用。”

在陆卫明看来,一批传统、落后的建筑和装修等施工企业即将被淘汰,促使产业升级,行业将进行一次链条式的洗牌。从专用教育学科、技术研发、工艺革新、设计产业、建材产业带来升级浪潮。

“除此之外,建筑工业化会从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产业链,从而真正实 现 6G 建筑工业化全面应用,使中国的

6G 建筑,以中国智慧领先全球。”陆卫明说道。

尽管现阶段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环保政策的日趋严厉,是机会也是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他坚信:“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未来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也将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引擎。中州在技术层面始终与行业和时代叠加共振,致力于成为业内的标杆企业,同时也规划在投融资方面进行跨界、跨行业的合作,同时与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共同为中国建筑行业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