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 滚动 > 正文

财富管理转型的十年一梦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11-11 14:10:15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2019年以来,陆续有券商提出了财富管理转型,至今也有十来家了。要么是更名同时调整组织架构,代表性的是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要么是多个职能部门合并,要么是新设财富管理部为一级部。

2019年以来,陆续有券商提出了财富管理转型,至今也有十来家了。要么是更名同时调整组织架构,代表性的是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要么是多个职能部门合并,要么是新设财富管理部为一级部。

于是,舆论上就说2019年是财富管理转型的元年。这让老证券人情何以堪啊!笔者10年前在第一财经报道资本市场,证券行业是覆盖的领域之一,当时很多券商就在喊财富管理转型。10年过去了还在谈转型,不是时光停滞了,而是说明大多数券商之前并没有把财富管理当回事,根本没有去转型。

为什么?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明明可以躺着赚钱,为啥要跳起来向前跑呢?10年前,证券行业的平均佣金率还有万分之十二,一个10万元本金的散户平均一年做出100万元以上的交易额,一个十几个人的营业部平均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怎么可能有很强的动力去做实质性的转型?

但现在不一样了,经过持续的佣金战,现在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维持在万分之三左右,如果没有最低5元手续费的限制,这个佣金率还会更低,而券商营业部突破10000家后,部均的营业收入也就七八百万元了,市场一差就可能亏损。也就难怪紧张起来了。

证券行业自2005年保证金挪用亏空大治理之后,鲜有破产者,但是新锐不断涌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华泰证券。一旦抢跑,哪怕在细分产品或者领域上稍有创新,就能在业内引来一群注目礼,譬如国金证券的佣金宝,譬如九州证券的经纪人平台模式,譬如东方财富证券的线上流量模式。这充分说明,只要动起来,看似难撼的行业格局还是会有惊喜的。

好了,我们回到财富管理转型这个话题上,确切地说,当下的转型是基于“资管新规”正式实行的时点不断逼近、上百万亿元的财富管理市场发生格局性变化的背景下。当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着统一监管、打破刚兑、消灭多层嵌套、产品净值化、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下,所有主导机构财富管理转型的领导者都需要去思考,向何处转?如何转?尤其是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尤其是要在上百家券商中比跑得快。但我们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这就是公募基金的代销。

有人会说,说上一通回到了老问题,不就是公募基金代销吗?有啥了不起。错!在30多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净值化的要求下,养老金基金需采用FOF管理形式的要求下等等,公募基金会成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标配的底层产品形式,而大类资产配置又会是典型的管理方式。

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募基金的市场总量会不断抬升,普通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会不断增加对公募基金的配置,而且会以大类资产配置的形式进行。

笔者用2019年以来火爆的ETF基金市场来说明,截至2019年9月,市场上ETF份额比2017年底增长70%开外,日均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基金公司抢着发行ETF基金,甚至把管理费+托管费打到了千分之二的低水准,富国基金联合十几家军工企业发行一只规模超70亿元的军工龙头ETF,而华宝基金也在出色的运营铺垫下短短一个月就把新发行的科技ETF做到了50亿元的规模。

为什么ETF市场时隔10年迎来一轮爆发?虽然从大逻辑上讲有2018年以来市场低迷时巨量抄底资金涌入因素、中石油为代表的央企换购ETF潮因素、被动指数基金跑赢主动基金的激励效应等等,但最有说服力的就是,A股市场正在进入资产配置的大趋势中,而ETF是进行资产配置最简单、性价比最高的工具。这是市场大趋势下的工具供给侧的爆发。

美国金融市场上多达上万只的ETF,其规模从1万亿美元上升到2万亿美元只用了4年时间,由此笔者坚定地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ETF大爆发只是刚刚开始!当前的ETF市场好比2013年的货币基金市场,余额宝在一场钱荒下应景而生,然后短短五六年攀升到7万多亿元规模。

更重要的是,ETF爆发只是一个开始,其他各种标准化的公募基金爆发随后在路上。对于上百家基金公司来说,未来的主要方向,一是发行各种基金,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工具,二是财富管理,用丰富的产品工具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

过去10年,A股市场上主动性基金的规模在3万亿徘徊不前甚至下降,未来有可能在30多万亿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部分权益化的趋势下,以及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的买方投顾制度设计下(譬如改变基金销售和管理的前端收费模式),重新被激活。30多万亿只要拿出10%进行权益化,10%配置债券指数型基金,这个场面简直不要太美妙。

但是对于券商来说,问题来了,无论是ETF市场爆发,还是银行理财产品底层配置公募基金,和券商有什么关系啊?对于绝大多数股民来说,券商App是用来买卖股票的,和基金、理财产品没有任何关系。

细思极恐,难道不是这样吗?除了财通证券等少数券商,还有几家券商明确打出要做投资者的理财管家?再说了,太多的券商App上,卖基金基本就是按照上一年以来的业绩排名来选基金卖,殊不知,在公募基金市场上有一个典型的魔咒,那就是当年排名靠前的基金通常在未来业绩都比较差,甚至倒数。至于公私募冠军更是一个魔咒,最牛和最差只在市场风格转变的一念之间。

再说了,太多的券商App上,股票F10信息都像模像样,但是基金的F10信息惨不忍睹,通常只有一列公告,连基金的基金经理、产品规模、产品业绩排名等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笔者就问,如果你是投资者,平台都没有基本的信息供投资决策,你敢在这样的平台上买基金吗?

存在就是合理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也就难怪公募基金代销这么多年,银行系占据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诸如蚂蚁财富、天天基金之类的第三方互联网机构又占据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份额,而整个证券行业上百家券商也就勉强不及百分之十的份额。

如果券商渠道连最基础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都代销不到像样的规模,保有量低于10亿元的规模,只怕基金代销资格都要在2020年被证监会取消。如果连公募基金代销量都做不上去,何谈站在投资者立场上做所谓的买方投顾,给投资者做大类资产配置呢?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财富管理转型的第一步!

(作者为资深市场人士,著有《杠杆黑洞》等)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