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财经 > 资讯 > 正文

为伟大的新时代而歌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19-11-17 08:57:09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蔡侯友,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昭通分社社长,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为伟大的新时代而歌》,讲述的是我驻分社7年多来亲身经历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蔡侯友,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昭通分社社长,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为伟大的新时代而歌》,讲述的是我驻分社7年多来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感受。

我首先讲述的是集团领导带着我们扑下身子“抓”新闻的故事。

大家知道,我所工作的昭通是集革命老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敏感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截至2014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中就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人口高达184.37万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六类区域,需要搬迁的特困群众就有36.2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人口,其规模和难度居全省、全国之首。

昭通脱贫攻坚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5年1月19日,习总书记新年首次离京考察就到了昭通,要求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为反映和报道昭通在攻克全省、全国这座深度贫困堡垒中,发扬“敢打善拼,再硬的骨头也要嚼下去”的精、气、神,总结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今年7月15日至22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率领集团和分社记者一行9人组成的全媒体采访组,深入昭通市11县(市、区),穿行磅礴乌蒙山深处,行程3000多公里。采访了基础设施建设,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高标准、规模化建设的苹果、马铃薯、竹产业示范基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业园区、扶贫车间,教育、卫生补短板工程等近百个采访点。

脚上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采访组沿途边采访边发稿,在集团所属的云南网、云报客户端、春晚开屏新闻、微博等发稿220多篇,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采访结束后,在《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和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刊发了《把答卷写在乌蒙大地上》一组4篇文章,分别从担当作为、易地搬迁、产业培育、社会事业4个方面,全面反映昭通625万乌蒙儿女铭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用智慧和力量、用心血和汗水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鲜活事例、生动实践和深刻启示。

文章见报后在昭通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给予“写得精彩到位”的高度评价,昭通市内报纸、电台、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全文配图转载,手机微信纷纷转发并引爆了朋友圈。一位从市直机关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督导员的干部告诉记者,4篇文章都下载保存在手机里,成为她工作中借鉴和学习的重要资料。从昭通市委办、市扶贫办到昭通各级各部门,很多干部纷纷收藏,作为撰写材料的借鉴和参考。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文中一些观点和表述还被今年8月26日召开的昭通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采纳。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聚焦昭通脱贫攻坚的专题报道得到各方好评,彰显了主流权威媒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作为,这与集团主要领导带领记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融入时代、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调查研究、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用心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脱贫攻坚鼓与呼,就是我们新闻记者当前重要职责之一。2014年以来,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减贫史上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中,我们与昭通人民一道,真实再现脱贫攻坚,真情奉献人民群众,见证了昭通脱贫攻坚取得的骄人成绩:截至2018年底,昭通市已有两个县脱贫摘帽,508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贫125.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8%下降至12.49%。2019年全市还将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人告别贫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项具有现实而又有深远意义的崇高事业。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有幸工作和生活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众多的前辈和优秀的同事是我一生的旗帜和标杆,同时也是我学之不完、取之不尽的巨大财富。他们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工作作风让我时时刻刻记住: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勇敢地、不畏生死地、旗帜鲜明地为时代而歌。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2012年8月7日,我从集团地方新闻中心派驻昭通分社工作以来,经历了彝良“9·07”、鲁甸6.5级等5次破坏性地震。经历了镇雄果珠滑坡、昭通特大冰凌雪灾等无数次自然灾害。作为一名党报驻地机构的负责人,每次灾情发生后,我都率领分社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灾情和灾区抗灾救灾的新闻第一时间报道出去,忠实地做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这里,我重点讲述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的几件小事。记得2014年8月3日下午4时30分,我刚写完一篇急稿,正准备到医院看望做完直肠癌手术才3天,还住在重症监护室里83岁的老父亲。突如其来的地震摇得人都站不稳,多年的记者生涯让我丝毫没有犹豫,我果断放弃到医院看望父亲的打算,在地震发生26分钟后就带领分社记者向灾区火速进发,成为国内外首批到达震中龙头山镇的新闻记者。在灾区采访的一个多月里,在集团统一指挥下,我带领分社记者像“钉子”一样“钉”在龙头山镇,冒着余震、滑坡、滚石带来的生命危险,采写了大量抢险救灾的报道。我对新闻的热爱和身上的家国情怀还深深影响了我的女儿,当时正读大一放暑假在家的女儿,不顾我和妻子的极力劝阻,地震第二天就申请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记者身份,从昆明家中赶赴龙头山镇与我共同战斗。“灾区新闻父女兵”成鲁甸抗震救灾佳话,其事迹入选省委宣传部主编的《大爱无疆——鲁甸地震抗震救灾100个感人故事》书中。

当一个月后我和女儿在医院见到父亲时,父亲的一句“你们忙,我从新闻里都知道了,我在医院挺好的,你父女俩个在灾区采访也要注意安全”话让我热泪盈眶。我知道,目不识丁的父亲一个月来人虽然躺在病床上,心却牵挂着在灾区采访报道的儿子和孙女。如今,父亲去世已经3年多了,但父亲的话语却时时响在耳边。

现在,我女儿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就读国际新闻研究生,她的人生理想是要把中国的好故事讲到国外去。8月16日晚上,女儿通过微信自豪地告诉我和妻子,在墨尔本大学州立图书馆前护旗反对乱港分子的留学生中,她就勇敢地站在国旗下第一排。

付出是辛苦的,收获也是幸福的。多年来,组织的不断鼓励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我先后荣获“云报集团首届十佳编辑记者”、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云南广播电视出版先进个人、省委宣传部“走转改”先进个人、“2018年度云南省优秀扶贫记者”等各种荣誉称号。新闻作品先后获云南新闻奖、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昭通分社也先后获昭通市彝良“9·07”地震、“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昭通特大“抗雪救灾”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驻分社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管你离“总部大楼”有多远,身处什么环境,都要永远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爱。都要旗帜鲜明地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讲好身边好故事。以“走转改”和“四力”建设练就一副宽肩膀,成就一身真本事,在急难险重中不畏生死,敢于担当,传播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为伟大的新时代而歌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的新时代。

(2019年11月7日昆明海埂会堂)

编后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记者的责任,更是记者的自豪。回眸来时路,有收获、有感慨、有畅想。正是因为有了责任才会有担当,正是因为有了良善之心才会有无怨无悔。新闻在哪里,记者就在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新闻人将一如既往地为伟大新时代的今天和明天高歌!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zt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