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财经 > 资讯 > 正文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大关县致力苗族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中国财经界·www.qbjrxs.com 2020-01-21 09:29:20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

◆记者 汪 舒 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2020年的第一天,天空放晴。海拔2200米的大关县玉碗镇火地村敲帮坪村民小组,远处山顶的积雪慢慢融化着。 这样的气候在冬季并不多见

◆记者 汪 舒

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2020年的第一天,天空放晴。海拔2200米的大关县玉碗镇火地村敲帮坪村民小组,远处山顶的积雪慢慢融化着。

这样的气候在冬季并不多见,韩庆光忙着收拾屋里屋外。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在镇上读中学的孙子马上放寒假,到时候,一家人就要搬迁到距离昭通中心城市不到20公里的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在那里过2020年的春节。

敲帮坪村民小组居住着28户苗族村民,这个纯苗族村落地处高寒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居住环境恶劣,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类似敲帮坪的村落,是大关县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群众生存状态的典型。大关县地处昭通腹地,自古以来的滇川要道,但居住在关河两岸高山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众却没能跨过关河,走得更远。

据2019年8月5日“国办系统”导出数据,大关县有建档立卡贫困苗族群众1809户7849人,仍有862户3649人未脱贫出列。

2016年,大关县委书记陈刚到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我跑过的村,每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有1户苗族居民,苗族同胞脱贫任务重,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确保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大关县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专题会议上,陈刚如是说。

较早时间,火地村冬天早来晚去,这里的村民化雪取水,照明用煤油灯,交通运输靠人背马驮,到集镇购买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真正的“两头黑”。在2016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之前,虽然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因此,在精准脱贫的“五个一批”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成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最佳选项。“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开展工作时,困难程度远比预估的还要大。”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熊兴兰说。

践行初心,用脚步丈量民意

韩庆光的儿子韩普元在外务工,拆除居住多年的茅草房盖起了水泥平房。因为好不容易才建起来的新房,当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韩庆光拒绝了搬离敲帮坪。实际上,少数民族群众拒绝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多种多样,故土难离只是对现有生活生产资源的不舍,看不到未来的模样才是真正不愿搬离的原因。于是,大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后,决定组织苗族群众“走出去看看”。 (下转第二版)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zt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