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明:房地产业向“绿色、宜居”转型
7月7日,在第12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绿色宜居分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针对“绿色、宜居”发表了主题发言,他认为“绿色、宜居”代表了当前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的趋势。
绿色、宜居的含义是什么
在房地产行业,认为增加绿地面积、绿植数量就是绿化,居住面积扩大就是宜居。陈宜明认为,行业需要对“绿色、宜居”的理解重新认识。
“绿色不是绿化,绿色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的变革。”陈宜明说,绿色首要是低碳、要减排。要做到真正的绿色,需要从房子本体节能、人们生活方式、物业管理,做相应、深刻的变革。
“宜居不简单等于面积,宜居是功能和环境更为友好。”陈宜明认为,现在住宅在功能上既有满意的一面,也有不满意的一面。满意的部分是普遍对环境满意,就是绿化、设施的满意;不满意的一面,是住宅的功能、智能化的配置,以及储物、干湿分离、渗漏等等的功能问题,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说宜居。
“十四五”期间,业内对住宅品质的提高,已在广泛的范围内形成了共识。如何提高住宅品质,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陈宜明表示,要冲破这些问题、阻碍只有一条道路,唯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品质,谁先走出这一步,谁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提高住宅品质的同时,要关注住宅质量通病的解决,住宅质量通病集中在空鼓、开裂、渗漏、尺寸不精准等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陈宜明一直在呼吁“消灭住宅质量通病”,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一现象,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业内重视,坚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
中国的住宅发展到现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3平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
“虽然有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和住宅功能不全的问题,但是从量上来说,已经很可观了。”陈宜明认为,下一步要提高品质,包括提高质量和功能。
陈宜明说:“通病属于质量,宜居属于功能。房地产行业要把质量提升至优良,把住宅功能打造至齐备,为日后改造留有余地,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才能让建造的住宅满足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住宅美好的希望。”
此外,住宅除了要提高品质,关键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而细节的功夫不在于花花草草,不在于装饰得多漂亮,在于质量和功能,要把这两个环节死死地抓住,牢牢地抓住,直到解决问题。
“碳中和、碳达峰”下房地产业如何变革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陈宜明指出,这个系统性的变革在住宅、公共建筑领域里要做到五个结合。
第一,城市节能和乡村用能结合起来。现在乡村不是用能过量,而是用能水平低、用能不合理。冬天农村的妇女在河边洗衣服,戴着橡胶手套,因为不舍得用热水,用热水要用能,用能就要花钱。冬天农村室内的温度比同地区室内温度的水平要低,直接从着装上看,农民冬天在家里要穿棉袄,城市人在房间里最多穿一个薄毛衣,这两个着装的差别就是室内舒适度的差别。
第二,节约化石能源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可再生能源、植物能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两者要结合起来。另外,对太阳能和光热光伏的利用也很欠缺,大型公共建筑上需要配备光伏、光热设施。例如:延安干部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建议其利用光热设施,通过太阳能产生热水,满足学员的生活用水需要,这一改变每年为学院节省60万元的水、电成本。
第三,技术节能和行为节能结合起来。北京冬天的商场,服务员在里面穿衬衣卖东西,穿了羽绒服进商场得脱下来,这是一种过度用能。在北方的一些城市,冬天室内温度30多摄氏度,人在屋内穿衬衣,热的时候需要开窗散热,这也是过度用能。这都需要行为节能,因为行为节能的社会成本最低,如果全社会提高对节能的意识和认识,碳排放会降下来相当一个比例。
第四,建造节能和使用节能结合起来。现在的住宅设计对待节能这个问题考虑过于简单,把房子封闭起来,然后用机械的通风、用电采暖,没有考虑到使用的节能。巴西有一个规定,夏天家里的百叶窗必须关上,如果不关就没法起到隔热的作用,屋里开空调实际是浪费;冬天一定把百叶窗打开,通过阳光得到一些自由热。这一类的生活细节,凸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节能的使用行为。“不节能延伸意味着不绿色。因此今天的会议主题聚焦绿色,不单是讲一个小区的绿化问题,更是要在各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五,建筑本身的技术措施和新产品应用结合起来。陈宜明认为,房地产业内企业,首要从建筑本体上想办法,还要从理念和思想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