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文玲:2022是大变局的序幕年,十大变量影响全球格局演化的进程
“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年,将奠定未来5~10年的重要基础。世界原来可能在5~10年逐步发生的事件,将在2022和2023年集中爆发或者产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日前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专访时表示。
陈文玲做出上述判断的一个大背景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在陈文玲的思维中,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大国博弈、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治理失序与科技革命加速,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等崛起叠加交集,这些变量将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化的进程。
陈文玲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作为国家智库专家,多年来她参加了中央、国务院一些重大文稿起草。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期间,呈送领导同志参阅报告,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或重要批示,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一部分转化为国家战略、规划或政策。
陈文玲的思路非常清晰,视野宽阔格局宏大,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深邃而幽微的洞察力,“我们要端起洞悉当今世界的显微镜和纵观历史的望远镜冷静观察,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把握整体、全局和本质”,陈文玲对记者表示。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俄乌冲突是影响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
《中国房地产金融》:陈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再次接受我们的专访。眼下俄乌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您如何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对中国及世界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文玲:2020年出现了延续至今的世纪疫情,2022年俄乌冲突风云骤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已拉开,第一幕剧情就相当复杂曲折激烈。过去两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很艰难,但各国基本向着一个目标:与病毒打仗。2022年初剧情转换,集中在欧洲大陆上演。未来5-10年可能要发生的一些变化,在这一两年集中发生,举目世界,惊心动魄。
先谈战争的影响。我在不同场合谈到过,俄乌冲突战场在乌克兰,战线在全世界。这已不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而是关系到整个欧洲、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演化的转折性事件,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对抗对峙冷战的延续,也是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大变量。
之所以说战场在乌克兰,战线在全世界,因为其背后的美国、北约以及盟友国家无不摩拳擦掌,配合战场在全球上演舆论战、信息战、金融战、能源战,对俄罗斯进行史无前例的最严厉、最猛烈的全方位摧毁式制裁。
美国利用各种方式挤压、激怒俄罗斯,逼迫俄罗斯绝地反击,目的是“一石四鸟”:一是发战争财。美国活跃着4000多个军工复合体,众多军火供应商需要不断发生的战争创造需求。同时,这场战争制造了能源危机,切断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能源供给关系,抢夺欧洲等的能源市场。二是企图在欧洲挑起世界性战争包括经济大战。用乌克兰做棋子,用北约的整体力量围剿俄罗斯,并且配合美国货币政策,使全球资本加快向美国回流,转嫁美国的债务风险和通胀风险。三是重创俄罗斯。四是切断俄欧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使俄欧彻底决裂。
北约五次东扩也好,挑起俄乌冲突也好,背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国。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要加快美元的回流,转嫁通胀危机、债务危机,还有面临的国内分裂危机等一系列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前通过美元、美债等经济手段可以转嫁矛盾和问题的经济武器正在逐步失灵,正在被世界各国识破,难以大规模转嫁,最后转嫁的唯一通道就是战争。不管是俄乌,还是中东,抑或是台海,美国都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制造或者继续挑动战争升级。
从战争的走向看。战争改变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战略态势和走向。从战略大变局、大格局看,包括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北约、欧盟等卷入乌克兰危机和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相关各方,以及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都将跌入战争陷阱——“乌克兰陷阱”,这场战争可能没有赢家。
二、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房地产金融》:全球疫情依然在高位运行,奥密克戎毒株的高传染性和隐蔽性提升了防控难度,一些地区的死亡人数再现高峰。您如何评估疫情的影响?
陈文玲:疫情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势也是一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量。到底是采取欧美国家的方式放开管控任其发展,还是中国式的动态清零,这两种选择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将非常之大。
我认为,从疫情开始,欧美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并不是不想动态清零,而是没有这样的体制、机制、能力、执行力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的动态清零。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更多新变异毒株已悄然出现。目前全球95%确诊的人感染的都是奥密克戎。2022年4月初,世卫组织提醒所有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还是有很大的风险,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新冠病毒的下一个变异是什么?是否会增加传染性、对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强的致病性?对于这些重要的问题,即使最有经验的科学家也无法给出准确的预测。尽管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导致大量患者住院,让医疗系统进一步承压。在有些国家,死亡数字与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
2022年2月以来,全球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或者计划放宽出境游,75%以上的地方都放开了入境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应对和选择,稳妥论证恢复经济加强国际交往的实际步骤及尺度,同时防止疫情反弹,这对我们将是重大考验。当前大部分国家采取了“躺平”或者疫苗接种后放开的抗疫模式,假如中国采取这样的方式,人们肯定更难以接受比较大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过去两年,中国的硬核防疫政策和成功,使中国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保住了国家的财富。中国防疫直接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0.4%,大幅低于“躺平”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支出和收入损失占GDP比例为4.8%,而美国、英国的支出和收入损失占比分别为25.5%、19.3%,远超中国。这是中国在抗疫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大竞争优势,和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各国大多借鉴了中国的防疫政策,使亚太地区成了全世界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导致新一波疫情的病毒变异奥密克戎出现新特征,世界大部分国家采取了放开管控的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否把既有优势转化为新的增量优势,这不仅是当前中国在大国竞争博弈中至关重要的筹码,也是能否保持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动力不减的关键。2022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要做好后疫情时代放开的准备工作。加快推出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加速推出广谱疫苗和口服特效药,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国际交往做好准备。在有效管控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有序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尽早恢复国际交往,避免在全球放开的大环境下形成战略被动,失去中国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积累的先发优势,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政策与策略,赢得和创造新的优势,保持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稳定之锚的基本盘。
三、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极可能再次陷入衰退或者滞胀
《中国房地产金融》:原本2022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复苏之势,复苏基础还极其脆弱。俄乌冲突发生后,主要国际组织、著名智库和经济学家进一步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您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持什么样的看法?
陈文玲:由于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变量,世界经济发生新的逆转,进入下行通道或者呈滞胀之势。
6月7日,世界银行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较1月份4.1%的预测下降1.2个百分点,并警告存在滞胀风险。世界银行认为,自全球经济衰退过渡到初步复苏之后,当前世界经济预计将经历8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减速。
总体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K字型的分化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非常脆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和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加剧,不排除全球经济会出现比2020年衰退程度更深的状况,有可能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低增长或负增长的衰退周期。
6月7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对近7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22年增长预测下调,其中包括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国以及五分之四的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从2021年的6.6%降至2022年的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年均增长率。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也大幅下降,2021年发达国家GDP增速为5.1%,2022年这一数值将降至2.6%,而此前在1月份预测该数值为3.8%。
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所受制裁和反制裁进一步升级,将对俄罗斯、乌克兰、欧盟、英国和对俄乌能源、粮食等依赖程度高的国家经济形成持续性打击。2022年3月,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测,俄罗斯2022年通胀率预计将达17.5%,2023年将降至6.1%;俄罗斯GDP2022年将下降7.8%,2023年将下降0.7%。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俄罗斯的GDP增速预期可能下降至8.9%,2023年下降至2%。
同时,对俄罗斯制裁升级也会增加欧元区内部伴随通胀大幅上升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2022、2023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GDP增速预测值都大大低于年初预期。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2022年4月28日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4%,这也是2020年疫情之后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但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疫情反弹和预期减弱的四重压力。
俄乌冲突和战争制裁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逐步发酵,会整体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全球不排除回到2020年负增长的水平,经济增长跌落的幅度也许会更深。一些受疫情和战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经济则可能陷入大衰退。
四、全球性通胀仍然“高烧不退”
《中国房地产金融》: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发达经济体来看,通胀率都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您对这一轮全球性的通胀持什么样的看法?
陈文玲:是的,尽管美国已经开始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全球性通胀仍然“高烧不退”。
一是重要经济体创几十年来最高通胀水平。美国3月通胀率高达8.5%,4月份8.3%,5月份8.6%,连续8个月通胀水平在6%以上,创198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通胀率可能高达10%;欧盟一季度通胀率达到7.5%,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新高;德国3月通胀率达到7.3%,创40年以来的新高。通胀率持续飙升的国家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底层民众叫苦不迭。
二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叠加战争、疫情、供应链断裂和一些国家“躺平”等因素,石油天然气价格达到了历史天花板。2022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39.6%,油价曾在3月7日达到每桶139.13美元;天然气价格比上年翻了10倍还多,最高时涨至3500欧元/千立方米。5月以来,全球原油市场再次上涨,当前“两油”价格已超过120美元/桶大关。在原油价格飙涨的情况下,柴油和汽油等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高盛已将三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大幅调升至140美元/桶,四季度至130美元/桶,此前预期均为125美元/桶。6月1日,拜登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其他方案,比如“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原油。
欧洲是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最快的地区。根据调查国际数据供应商路孚特数据,欧洲已连续4个月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1月份725吨、2月份640吨、3月份743吨,约占美国出口量的65%,超过俄罗斯管道气5倍,价格则是俄罗斯管道气的3倍,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8倍。
三是粮食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19%的大麦、14%的小麦和4%的玉米产自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1/3,玉米出口量占20%。在俄乌冲突发生之后,小麦、玉米、大麦、食用油和肥料的供应链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共生产了美国一半的化肥,目前化肥价格已翻了四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宣布,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的恶化。世界正进入一个没有足够食物供应的时代。
随着美元加息、美联储资产缩表、俄乌战势变化、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全面严厉制裁等进一步发展,全球石油天然气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出现跌宕起伏,或是在高通胀基础上变本加厉再创新高,或是急剧下降使市场一地鸡毛。
五、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和外溢效应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房地产金融》:美国面临40年以来最高的通胀率,按照美联储公布的加息预期,2022年至少会加息4次,3月已经加息25个基点,5月4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6月、7月每次加息将高达7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准备从6月开始,每个月缩表475亿美元,直到9月将会加大到每月950亿美元。美联储鹰派人物预测,2022年如果控制不了通胀,会持续加息7次,且不排除特别加息。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陈文玲: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和外溢效应给全球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不排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表达到8.9151万亿美元,是2020年3月美联储宣布“无限量宽”时的两倍左右。6月开始先以每月475亿美元的速度进行缩表,3个月后每月缩表规模扩大至950亿美元,按照这一计划,2022年美联储缩表总规模将达到5225亿美元,占美联储总资产的5.86%。若缩表计划不变,2022年以后美联储每年将缩表11400亿美元,在资产负债表新增为零的前提下,至少需要3.6年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资产负债水平。债务风险推高了金融风险。美国目前收紧的货币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其高负债问题,还会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十年期国债已经突破了3%的防线,与短期国债形成预期转差的倒挂,并首次出现与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
美国用各种办法包括战争来转嫁危机,流动性泛滥使美元向全世界流动,流动性紧缩再向美国市场回流。世界将出现流动性泛滥和流动性紧缩同时溢出的全球性货币风险,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锚定美元的加息政策,已经跟进美元加息的国家(含美国),2021年GDP总量占到全球GDP的60.6%,进口总量占到全球进口市场的42.2%。按照世界银行对这些国家2022年GDP增速的最新预估,他们2022年名义GDP增速将比2021年减少4.2个百分点,损失GDP达到2.42万亿美元,损失消费额1.69万亿美元。这将导致全球GDP增速下滑2.55%,导致全球出口减少7.51%。英国开启了加速加息的进程,欧盟也开始了加息进程,日本则继续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流动性紧缩冲击下,2022年4月以来日元汇率连续下跌,短短一个多月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下跌近30%,创下过去22年新低。与此同时,美国仍然在继续举债,债务上限从2021年至今第四次提高,确定为31.4万亿美元,再延期两年,一方面收紧资产负债表,一方面继续举债印钞。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货币政策还出现一个新的信号,2022年2月10日美国顶级对冲基金的一份报告称,美国财政部有可能禁止私人持有实物黄金,黄金将货币化,已有5个州出台了相关立法。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做新的准备,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货币,一方面准备美元、美债危机到来时,有可能实行黄金货币化,使美国未来在失去石油绑定的情况下可再次绑定黄金。
俄罗斯被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也是推动金融风险加剧的要因。俄罗斯央行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俄罗斯替代SWIFT系统的本土银行结算系统SPFS的使用量相比上年提升1倍,在其境内的使用比例达到20.6%。欧洲也已经建立了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在加快构建中,截至2020年末,共有境内外1092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CIPS实际业务可触达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2021年发展了613家国际银行会员。
战争往往会成为国际性货币转变的重要节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将经历阵痛或剧痛,“去美元”潮虽然短期内难以动摇美元主导地位,但在最近两三年内增加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几率。
六、一些国家极有可能遭遇债务塌陷的危机
《中国房地产金融》: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引起世界经济收缩,全球债务水平飙升,债务风险、债务危机陡然增加。国际金融协会(IIF)2022年2月23日发布《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球债务比2020年增加10万亿美元,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达到350%左右,您如何看全球性债务状况?
陈文玲:202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债务水平仍会保持在高位,一些国家极有可能遭遇债务塌陷的危机。
发达国家政府负债飙升。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美国近年债务规模加速膨胀,2017年至今增长约10万亿美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两年间增长近7万亿美元。突破债务上限是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合法路径,从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已连续7次提高了政府财政债务的上限,政府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100%,政府债务总量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复苏,采用财政手段托底,财政赤字及债务水平大幅攀升。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总预算赤字将在2021年占GDP的7.1%,2022年占3.9%,2023年占2.4%。日本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2022年再释放40万亿日元。日本累积的国债已达1200万亿日元,占GDP的240%。
新兴市场国家债务连续10年升高。2021年新兴市场国家债务比2020年增加8.5万亿美元,超过了95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重约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以上,全球新增债务超过80%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近60%最贫困国家已经或有很大风险陷入债务困境,中等国家偿债负担之重为30年以来之最。
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预计202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幅保持基本稳定。其中,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尚没有突破政府债务的警戒线。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为未来实施更加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政策空间,但同时一些行业企业债和居民个人债风险也在加大。
七、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的溢出效应凸显
《中国房地产金融》: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受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升级、局部战争动乱的影响,全球供应链风险的溢出效应凸显。您对全球供应链风险如何评估?
陈文玲:全球供应链断裂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同步出现,直接影响目前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并由此打破大国博弈中斗而不破的局面。
近年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或重构,是逆全球化运动中最具标志性的浪潮。三大因素正在发酵:一是疫情因素,疫情严重的国家生产流通尚未完全恢复或者反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二是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持续推动缩短供应链和供应链的重构,现在已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三是俄乌战争和战争结束后留下的“战争后遗症”,对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
一是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第14017号行政令,指示集合全政府力量对国内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识别风险,弥补漏洞,评估美国关键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制定相应战略加强其弹性。
二是2022年2月24日,拜登总统亲自在白宫召开了几次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会议,动员这些企业到美国投资,台积电已答应在美国建设6座芯片工厂,英特尔准备投资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造半导体工厂,韩国三星、SK都提出在美国建厂的计划。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切断产业链并且“去中国化”,已经进入实操阶段。
三是2022年3月28日,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代号为Chip4的新计划,提议成立一个由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组成的“芯片四方联盟”。美国近日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其中把建立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作为四大支柱之一。美国正在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力图重构并巩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位,补上制造短板,一举将中国大陆逐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此外,欧盟2022年2月8日发布了“芯片法案”,计划投资430亿欧元建立欧洲芯片产业的优势。日本把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2022年2月,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加速构建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法案由确保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供应链、对重要基础设施设备实施事前审查、尖端技术研发、专利非公开等四大支柱内容构成,事前审查制度将涵盖电气、铁路、金融等14个行业。
全球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成本巨大,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研究数据,美国要重构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至少需要投资4000亿至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成本驱动、疫情反弹等原因,一些产业链供应链也在加快向东南亚地区转移。2022年一季度,越南货物出口额为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月越南货物贸易出口340亿美元,增长46%,已超过深圳的240亿美元,正在追赶广东全省580亿美元的出口额。
疫情中全球集运体系和供应链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俄乌冲突又加剧了这一紧张局面,特别是加剧了国际物流风险。这一地区国际航运受到极大冲击,黑海和乌克兰港口的作业停滞,大宗商品特别是粮食和工业产品的集装箱运输停止,严重影响港口正常运作和地区经济发展。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在全球金属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基本原材料的出口和制造,如镍、钛、钯等重要的制造业用金属,受其影响的行业包括半导体、汽车、航空等。
八、生态与环境恶化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中国房地产金融》: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2022年和今后数年,全人类或将面临更大的生态灾难,包括极寒天气、极热天气,一些国家频发水灾、火灾、旱灾、风灾、雪灾、蝗灾,气候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国际社会为之困扰的两大难题,您如何看?
陈文玲:生态与环境继续恶化,带来的问题日渐突出,人口爆炸、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一方面,气候环境恶化导致极端灾害。国际有关组织发布的2022年风险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人类将迎来频繁不断的极端天气、多种生物濒临灭绝且生态系统面临崩溃。近期,中科院发布全球首份2021年全球海洋变暖报告:2021年全球海洋温度普遍升高且南大洋、地中海等海域均创下历史纪录,这些现象都将引发更大的灾难。海洋变暖后将直接影响地球南北极的冰川融化,且还会迎来海平面的上升以及雨水天气。2022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中东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温度在下降,湿气流北上,气候降温幅度很大。国际有关组织发布的2022年风险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人类将迎来频繁不断的极端天气、多种生物濒临灭绝且生态系统面临崩溃。
日本的福岛核污染与后续处理,将继续对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是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到2022年,日本3·11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1年,但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仍在持续,核电站内的储罐总共可容纳137万吨核污染水,已使用了95%的储存空间,预计2023年将全部装满。福岛第一核电站计划2023年春季开始,将向海水中排放核污染水,核污染水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按照日本政府和东电给出的排海方案,核污染水排放将持续30-40年。
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大多数风险尚没有形成国际共识与行动方案,但在减碳方面取得了难得的进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旨在控制气候变化的协定。据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统计,全球132个国家及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国际上已有约130个国家和欧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碳中和目标。
九、一些国家政权更迭和局部调整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房地产金融》:2022-2023年,20%的国家会产生政权更迭交替,是全球政治周期更替密集的时期。特别是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多国/地区贫富差距分化加大,使选民们对于政治改革的诉求十分强烈,您如何看待这个调整与演化?
陈文玲: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我认为一些主要国家政权更迭和局部调整,对世界秩序会带来新的挑战。
一是美国将进行中期国会选举,目前民主党在众议院领先11票,在参议院两党票数相等,如果在本次参议院选举中,共和党落败,执政的民主党将控制参、众两院,拜登在后两年估计会发布更多的法案。如果民主党失败,拜登后两年的执政将受共和党掣肘,这将为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埋下伏笔。二是作为欧盟三强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全部换届。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胜选,成为20年来首位连任的法国总统,但他将面临一个“分裂”的国家和受俄乌冲突影响更加脆弱的欧盟,以及在6月国会选举中保持多数席位的战斗。他的竞争对手是参加过上届总统竞选的勒庞,她明确主张一旦当选就退出北约,与俄罗斯交好,虽然没有当选,但也成为搅动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一股力量。三是韩国总统选举和日本上议院选举,印度总统选举和澳大利亚的上下院选举,都会使地缘关系发生调整。政权更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是德国、法国、韩国、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伊朗等。四是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如阿富汗、缅甸、乌克兰等,也会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世界经济造成影响。
地缘格局将继续加快调整。由于美国的利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加大重构盟友体系步伐,力推西方中心论、白人至上、美国第一、美国再次伟大等价值观,全球再次出现政治极化的趋势。世界秩序的形成和选择,几百年来从没有摆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调整与演化,一些霸权国家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其越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走向衰落,就越表现出恐惧、恐怖与疯狂,甚至不惜推翻他们曾经构建的体制机制规则和秩序。比如近年美国主导构建的美日印澳四方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美印以阿“新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等,比如美国主导的北约五次东扩,比如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等。
地缘格局的变化,要么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构,要么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崛起,对世界格局变化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过去几十年,是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与发展动力都在不断发酵,以疫情为契机,以俄乌冲突为转折点,全球化的钟摆开始加快摆动,在一定的力量下集聚形成压力,将摆向另外的一端。必须看到,全球化在向前推进的时候,固然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全球化的退潮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十、中美关系的走势对世界格局演化是最大的变量
《中国房地产金融》:美国的战略重点正在逐渐转移到亚太和“印太”地区,把中国作为最大和唯一的战略竞争对手。您如何看未来的中美关系?
陈文玲:中美建交几十年来,两国经济已经深度交织和相互嵌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链接,目前在华美资企业已达7万家之多,年销售额高达8000多亿美元,比中美贸易总额还高出1000多亿美元,尤其是美国企业需要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巨大的人力资本市场。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数据显示,约60%的美国在华企业2021年在中国实现盈利,2/3的公司计划2022年增加在华投资,近2/3的公司把中国列为世界第一或前三名的投资目的地。
美国和中国生活在共同的星球上,都是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要建设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就需要两国相向而行。我认同美国学者艾莉森的观点,中美两国无论相互竞争多么激烈,甚至相互多么充满敌意,但最终结局是扼杀对方就等于杀死自己。
中美两个大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都是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已经超过了双边的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应,对世界经济、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前途命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始终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没有错;中国为本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民服务,使人民脱离贫困的道路没有错;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更多的国家寻求和创造共同发展的机遇与路径没有错;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做法没有错;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采取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态度与做法没有错。世界人民可以看到,中国在修桥架路,推动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共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文节选自《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7月刊
订阅杂志:周老师13651743838
商务合作:赵小姐18616559051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李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 戳这里 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info@qbjrxs.com!